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美学论文

关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感说

编辑:

2014-04-08

2.在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生境遇中,他更加强调了那些能触发人之悲情的社会生活。突出了社会生活在物感中的特殊地位。

3.暗含了一种诗善于“怨”的诗学命题:“离群托物以怨”。

4.阐释了“诗缘情”的本质特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4]气说是物感说的哲学基础,而物感说则是从气之相通进而为情之交流。外物引起感情的波动,从而引起创作的冲动。钟嵘是从气说通向物感说的。他以“气”来说明“物”动,触“情”的本因,使之充满了一种氤氲化生的动态生命感。

(四)超越期

1.对物感说的继承与丰富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蚁)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璋挺其惠心(美如?漳之慧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1)这里刘勰也论述了四季物色的变异对诗人心灵的感发作用。自然中的万象是诗人文思的宝库。无物、无时不在感发着诗人的灵魂。

(2)感物而动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人心善感,具有强烈的敏感性。

(3)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物,各种景物又有不同的风貌,不同风貌的景物又引发诗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物象与诗人情感之间是对应关系。

2.对物感说的超越:感物说的提出

(1)《物色》篇:“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5]

“随物宛转”,是指创作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心之宛转附物。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是强调作家在创作中要尊重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与心徘徊”,是指创作过程中客体的描写必须符合于表达主体情意的需要,使物之能与心相契合的部分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以心去驾驭客观事物。

(2)《诠赋》篇:“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明诗》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他把诗歌创作中的情与物的关系分成了两个阶段,即“情以物兴”(亦即心之“宛转附物”)和“ 物以情观”(亦即物之“与心徘徊”),情与物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心”与“物”是谐和互生的,灵感的火花就是在心物相应中迸发出来的,其在文艺创作中有重要的意义。

(3)在观物中,人心是积极的、主动的,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物上。

3.感物说的内涵

(1)以情观物是物感人心的前提;

标签:美学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