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美学论文

中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旨趣探析

编辑:

2014-04-08

虚静说作为一种审美心胸理论,不仅对创作主体有重要的意义,对审美欣赏者而言也很重要。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出了作为本体论的虚静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及“寂兮廖兮”。《庄子》中也提到,“唯道集虚”,“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这也是虚静说的本体论见证。保持虚静之心即回到“道”本身。作为认识论的虚静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48章)为了获得形而上的智慧之学,必须排除一己私念和成见。《庄子》中的“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也表达了虚静观道的思想。作为审美观照的虚静说,对创作主体而言,虚静是审美发现的心理条件,它以老子“涤除玄览”的认识论为基础,真正的审美心胸理论则由庄子建立。庄子曾提出“心斋”、“坐忘”的命题,要求人处于“无几”、“无功”、“外天下”、“外物”的精神状态,远离欲望和功利,走向“至美”、“至乐”的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还有管子学派所提出的“虚壹而静”,即“无藏”,它要求排除主观成见和欲念,保持“虚”即追求庄子的“无几”,方可做到“一意专心”,不为外物所动,荀子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规定,韩非子的“思虑静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不入等都是对老子“涤除玄览”的认识论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老子的这种思想被美学家们直接引介到文学艺术领域。宗炳的“澄怀味象”、“澄怀观道”,体现了审美观照的实质在于对宇宙本体的把握,以及对实现观道这一目的所需的心理条件的要求将老子的“道”、“气”、“象”、“味”、“涤除玄览”等范畴融合在了一起。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到,“伫中枢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刘勰也有类似的观点,“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体现了陶潜诗歌所具有的那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哲理性画面。唐宋时,也有很多关于虚静的说法,刘禹锡的“虚而万景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苏轼的“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与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郭熙也在其画论中提出作画要有“林泉之心”,方可画出体现宇宙之妙的佳作。此后,朱熹、晁补之、金圣叹等表达过相类似的观点。当虚静说作为一种技艺、艺术创作论时,它作为发挥技艺和进行创作的一种前提条件而存在。《庄子》中虚构的一些技师,正是由于在发挥技艺之前一直处于神游的自由状态,才使得技艺精湛,游刃有余。文学创作以如此,特别是古代的一些玄言诗、山水诗,体现了很强的形而上的色彩。

标签:美学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