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0-10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据中国科学院《2012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显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总数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 [4]。这个数据还只是统计了目前已经拥有城市户籍的人口,并不包含在城市打工还没有城市户口的那部分人。另据《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排行榜》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常住人口总数超过百万的城市有42个,以北京为例,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常住人口为7296962人,而实际人口则超过了 2000万,实际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了甚至超过了 2: 1。由此可以预测,在未来十多年,还将会有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要转变为城市人口,充斥在这几十个大中城市中。目前,国内大中城市己经出现了严重的住房供需不平衡现象,基本的居住用地出现了严重紧缺的局面,居住园林环境的建设更加发发可危,如果居民居住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地改善,未来城市化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在2011年,国家根据城市未来发展状况和城市住房及人口状况,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该通知内容提到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即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并鼓励房地产企业加入到商业化小户型居住区开发和建设的行列当中。城市小户型住房只能解决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而城市小户型居住外环境的建设则是提升居民精神文化和城市整体形象的工程,所以,笔者以城市小户型居住外环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进行探讨。
2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紧凑型”城市模式
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向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即“新都市主义”理论,这个理论起源于欧洲,快速发展于美国。其实,“新都市主义”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在设定价值方面、规划方面的目标上,很大程度上需要受到近代各种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受到20世纪初期“花园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这个时期也被看作为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花园城市”和新都市主义理论之间的相似之处主要是:两个理论都要求邻里之间要具有明确的边界,以突出邻里的归属感;提倡具有居住、商业、就业、游憩和公共活动的混合型的邻里居住社区。而其两者之间不同的是:"花园城市”理论提出在城市之间需要设置永久性绿带,并配置有便捷的公共交通以方便彼此间的联系,从而形成由多个花园城市组成的区域,就称之为社会城市;而新都市主义理论对于区域的发展有其新的看法,提出了城市空间应该以公共交通模式为主导,即以公交车站为中心和以步行距离为半径的地域作为基本发展单元,周围设立永久性绿带,由快速轨道交通串连起来,形成区域性的发展网络。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和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斯的“功能混合”理论也都被新都市主义所吸收。这些理论主要是围绕城市的基木功能,着意经营,使之密不致拥挤,疏不失繁华。也就是说应该合理的将城市各种功能进行划分,可以适当的密集布置,但空间却不会产生拥堵感;同时,对一些功能区域也要适当的分散,但要保证每个分散中心有适度的功能集中,以确保该地区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这种合理的疏密“度”,也是新都市主义规划中着力倡导的。新都市主义理论借鉴的还有西欧的新城规划理论。新城规划理论的主要思想是要求新建城区内部的居住社区需要由村庄或邻里单元等不同形式的单位构成,并在每一个居住社区内配置有与生活相配套的服务机构,如教育机构、商店、医院和社区活动中心等。新城的中心区主要由商业区、社会活动区和行政管理区组成,新城的工业区基本上布置于城区的边缘地带。公共交通就取到了联系居住社区、工业区和新城巾心区的作用。西欧的新城布局主要模式是在邻里单元间布置传统
的方格网状道路,不过还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模式——“快速交通”系统,这种系统必须与其它道路尽可能分隔开来,但在整体上又与市内普通公共交通衔接成统一的交通体系。
标签:环境设计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