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动漫设计论文

中国原创动画产业模式探讨

编辑:sx_chengl

2016-07-06

中国原创动画目前的状况是高端精品动画不赚钱,低端动画又只能吸引低龄儿童,剩下来的巨大市场则被日、美、韩瓜分。本文是一篇中国原创动画产业模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全球动画产业总产值为~5000亿美元,动画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的动画市场有多大呢?按照国际动画市场的一般规律计算,中国每年需要国产动画片万分钟,而我国国产动画片的年生产能力不足2万分钟,也就是说我国国产动画还有将近25万分钟年的缺口。人们不禁要问:素有“中国学派”美称的国产动画产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中国动画市场运作传统模式的得失

从1926年由万氏兄弟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算起,至今中国动画已经走过了将近八十个年头。30年代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是亚洲的第一部动画长片,当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摄制动画片的国家。解放后,动画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涌现出像《神笔马良》、《孔雀公主》、《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以及后来的《哪吒闹海》、水墨动画《山水情》等优秀的动画作品。1983年以后,电视机开始普及,动画产业的开发也初露端倪动画生产进入一个高峰。《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阿凡提》、《舒克和贝塔》是这一时期的赢家。

这些作品都是所处时代的文化缩影,也成了我们记忆中的经典。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国产动画繁荣的景象进入了尾声。随着进口动画进入国内市场,国产动画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绝大部分的市场也被进口动画占领。在观众和创作人才双重流失的打击下,国产动画几乎陷入绝境。

我们仔细思考新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两大问题:一、基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计划生产方式影响了动画片的商业价值;二、创作思想受到严重的束缚。这是今天国产动画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

基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计划生产方式使动画创作成为一个政治任务,由于长期习惯于政治任务式的创作,很少考虑作品的经济产出,致使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严重背离。早在建国初期,文化部就已经明确了“美术片要为儿童服务”,这一指导思想的影响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是国产动画的一条重要原则。60年代初,国家提出“教育寓于娱乐之中”,这一指向在80年代的创作中得到了强化。强调儿童性和说教性而忽视娱乐性,极大地限制了动画片取材和表现的空间,使之渐渐与观众的实际需要疏远。娱乐性的缺失最终导致了国产动画的没落。

二、国产动画存在的问题

定位失策与美国迪斯尼定位于“欢乐制造者”相比,国产动画“铁肩担道义”的定位显然太过沉重。“欢乐制造者”的定位是对娱乐事业本质的最好概括。在这样的定位指导下,可开发的财富空间是巨大的。从服务对象说,没有地域上的限制,所有年龄段、所有职业、所有阶层的人都可以是其服务的对象,充分契合了国际化发行运作的需要。国产动画“寓教于乐”和“为儿童服务”的定位极大限制了服务的对象,从而致使巨大的市场空间为美、日、韩占据。

作品质量不过关国产动画片的制作多年来一直停留于技术层面而无法上升到艺术层面。如我前面分析的,迪斯尼的一切商业开发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讲好故事”,即努力提高作品质量,做到精益求精。迪斯尼的作品属于“1拍1”型,也就是每秒由25张原画构成。这种做法虽然成本比较高,但是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画面优美、线条流畅。而国产动画则基本上都是“拍3”、“1拍4”甚至“1拍6”的,画面十分粗糙。我们随便拿一部国产TV动画与迪斯尼作品比较,就可以发现国产动画在角色造型上并不输给迪斯尼但画面质感却差很多,过多重复的动作、大量平移的镜头、毫无特色的配音、平淡无奇的叙事结构、背景绘制粗糙空洞……从内容上说,故事情节简单陈旧和现实生活差距过大,与国外由专业作家、心理学家、史学研究者执笔的作品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产业链不完善动画产业,品牌是关键。因为国内动画产业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是亏损的,赢利只能靠衍生产品的开发,如果制作的动画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那就注定将是血本无归。所以无论是前期的制作,中期的传播,还是后期的衍生产品的开发,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这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环环相扣,不可或缺。现在,各个环节都有人在做,但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多问题: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缺经营管理……更严重的是,环节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对接,造成整个产业链的断裂。

人才匮乏如今,虽然各高校相继开办动画及相关专业,但我国动漫人才缺口十分惊人,年供应量不过1万人需求却在5到10万之间。人才匮乏,尤其创作型人才匮乏极大限制了产业规模的发展。

资金支持不足一部高质量的动画电影成本达几百万美金,每分钟60至70万人民币的投入使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中国原创动画目前的状况是高端精品动画不赚钱,低端动画又只能吸引低龄儿童,剩下来的巨大市场则被日、美、韩瓜分。

三、着力打造国产动画品牌形象大力提高作品质量

这里所说的提高质量包括故事脚本、文化内涵、艺术表现各个方面的提升。作品是动画产业链的出发点,没有高质量的作品为依托,其产业链也是脆弱的。

强调作品的娱乐性,淡化说教色彩过分着重于“为儿童服务”的指导思想,过分强调动画的教育意义,是导致中国卡通缺乏童真、童趣的直接原因。动画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大道理,而应该是更多的娱乐。幼儿教育并不是动画片的惟一任务,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本真还给观众呢?只有把遗失的娱乐因素重新赋予动画,流失的观众才会回来。

放弃日式“全民动漫”的梦想,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细分很多人推崇日本动漫发展模式,那么日本模式在中国可行吗?我们可以以“漫”救“动”吗?日本模式成功地使日本的动漫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二支柱,但是日本模式是建立在日本国情之上的亿美元的产值背后是1亿多人口的国内市场和巨大的国际市场支持,产业融合是动漫的两强结合。而日本发达成熟的漫画市场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漫画的影响面显然还不及动画。漫画的消费集中在青少年之中,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阅读漫画的习惯。另一方面,国产漫画缺乏有号召力的原创漫画作者,而日本动漫界却有世界十强的出版商德间书店、角川书店、讲谈社的强有力的推销和支持同时锻炼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动漫大师———手冢治虫、松本零士、宫崎骏、高田勋、押井守、庵野秀明、大友可洋等,其作品在世界各地畅销,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状况在我国短期内是无法出现的,这也是很多动漫爱好者想在中国推广动漫融合而受挫的原因所在。

湖南三辰卡通集团看到了中国3.76亿的儿童后面潜藏的巨大商机,用“蓝猫”卡通形象抢先一步占领了低龄市场。而今,中国第一代动漫观众已经多岁,他们的卡通消费力转向了日、美、韩方向。

除去低龄儿童市场,10—15岁其实是一个关键人群。这个年龄段是大多数儿童将注意力从国产动漫转移开的时段,也恰恰是国产动画的市场断层。如果不抓住这部分消费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小蓝猫迷”几年后也会转向进口消费。因此,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应该放弃以迪斯尼模式或者日本模式开发中、老年市场的构想,10—15岁的消费群才是我们开发的重点。

依托政策优势,整合行业力量在中国卡通业人才匮乏的呼声中,我们仍可以看到仅迪斯尼每年就有几千万的订单交到中国人手里,中国最顶尖的动画高手却在做来料加工的工作这是资源配置中的不合理之处;再者,京、沪、粤、湘四地动画生产基本上仍处于各自为政状态,而动画的其他相关产业也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因此,中国卡通行业内的相关资源(力量)的有效整合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对于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形成与良性循环有着积极的意义。

最后我们还应该明白一点,“振兴国产原创动画”这样大的旗不是一个“美影”、一个“金鹰卡通”就能扛得起的。放下沉重的担子,让我们快乐且实在地做动画吧!

中国原创动画产业模式是不是对网友们有所帮助呢?希望网友们认真阅读,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相关推荐:

动漫艺术设计教育刍议  

中国动画现状及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