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5-07
其一,认为观众文化素质低,没有能力欣赏艺术电影的观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艺术电影作了极端狭义的理解,同时也过于低估了受众的欣赏水平。曾经的《可可西里》、《孔雀》、《青红》,以及今年的《山楂树之恋》,都可以说是很纯的艺术电影,但依然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商业的运作是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些电影本身具有普遍的欣赏价值。另外,以青年人为主体的中国观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品位也在迅速提高。当购买并收藏影碟逐渐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时尚和爱好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只是美国大片,而且西方文艺电影对这一代人的影响也正在逐渐加强。艺术电影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
其二,受到近年来大制作商业电影票房成功的激励,认为中国电影就应该硬碰硬地与美国电影竞争,走商业化道路的观点。这其实是一种冲动,甚至是一种不计后果的盲目自信,没有看到深层的危机。首先,中国商业电影所谓的“高投入”、“大制作”与美国大片相比,不过是“小儿科”,而一系列商业运营模式也远不够成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极其有限的。其次,能够采取这种方式制作电影的中国内地导演大概也只是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极少数的导演,旗帜一倒,局面马上崩溃。再次,就某些所谓的“大片”而言,即使不从艺术性上深究而单从商业大片的角度评价,其观赏性也难以令人满意。表面上票房的成功并不能代表太多的东西。以张艺谋近年来的几部商业大片为例,从根本上讲,那种商业上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靠以往的文艺片所积累的品牌效应,以及大规模的包装宣传,但如果用缺乏艺术价值的电影连续地破坏这个品牌,那么,不管在文化意义上还是商业价值上,张艺谋的电影在以后都将面临严重的危机。因为,票房成绩不等于艺术品质,赢得票房不等于赢得观众,“好看”的电影不等于好电影:赢得票房很多时候靠导演的声望和市场营销策略,赢得观众需要的则是影片本身的艺术品质。然而,并非所有的商业电影都在艺术性上苍白无力,美国很多获得奥斯卡大奖的商业片同样也有着浓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品质,比如《阿甘正传》和《辛德勒名单》。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商业电影的错,而是商业电影本身所能达到的审美价值高度。很显然,观众对张艺谋、陈凯歌这样的著名文艺片导演的期待值是较高的,当他们转型从事商业片制作时,必然冒着更大的风险。一旦没能达到观众的期待值,这种商业电影就会多少砸了他们的品牌。张艺谋和陈凯歌以《山楂树之恋》和《梅兰芳》重新回到艺术片的老路上,本身就说明了那种危机的存在。
其三,从深层原因上而言,当前艺术电影的严重缺席则是消费时代到来、世俗享乐主义高扬、审美走向日常化、诗意黯淡而散文泛滥的结果。中国艺术电影在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那里有着辉煌的历史,并从那里开始走向国际电影舞台。时代的变迁改变着市场、观众口味、电影制片倾向,同时,一种样式的电影艺术也有一定的“时效性”,第五代导演的影像造型表意的表现方式难有新的开拓空间,张艺谋“黑匣子”寓言式的艺术电影已经成为过去,而新的以第六代导演为代表的艺术电影样式尚没有完全成型。在大众文化成为文化主导的时代,市场更容易受
到时尚的左右,于是,市场选择的当下性和艺术追求的久远性就发生了龃龉。世俗文化和商业文化占据了几乎各种文化领域的主要阵地,电影亦复如此。
其四,此外,客观上的原因还有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的不完善,这是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极大障碍。不健全的发行放映体制还导致艺术片得不到更充分的宣传,进而票房惨淡。这涉及到中国电影改革和产业化进程中政府的举措问题。
二、发展艺术电影的必要性
就艺术电影而言,早在几年前,《可可西里》、《孔雀》、《青红》就有力地说明了艺术电影也并不缺少观众,关键是艺术电影本身是否质量优良,是否具有市场价值,而《山楂树之恋》再次证明了这一问题。随着中国电影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国电影正在实现从政治向产业过渡的历史性转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市场观念的确立、商业和市场运作模式的摸索,都说明产业化必然要求中国要创造自己的主流商业电影类型,但是,这并非意味着艺术电影就无足轻重或者会阻碍产业化的进程。实际上,把艺术电影纳入商业运营模式之中,在支持、保护艺术电影的同时推进产业化进程,才是中国电影真正需要的繁荣局面。
标签:电视艺术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