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0-13
1.2.专名为复杂的结构类型
这种结构的完整形式为“专名+通名+通名”。“专名+通名”作为一个整体转化为另一个新地名的专名部分,原通名的指类功能消失,附加其他通名形成“转类地名”,原地名多为路标性地理实体,新地名在其附近。如金珠港湾、莲溪寺路、团结村路、解放公园路等。
2.“专名”型
一个地名中只有专名成分,省略了通名部分,一般来说是种不完整的地名形态。近年来由于人们为包装产品求新求异,使得这种地名迅速增加,常见于各种楼盘、公寓的名称中。这类地名多为四音节词,且“2+2”型要远多于“1+3”或“3+1”,赵元任分析原因为3+1的3多为2+1或1+2,仍能造成2+2的效果。如银湖翡翠、山水星辰、华城新都、澜花语岸等。
3.附加型
附加型是指把表数字、方位、大小新旧等性质的语素粘附在通名或某一专名及原地名前。附加语素起定位作用,位置不定,一般分前置、后置两种类型。其中较能产的附加成分是表方位的“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及表性质的“大、小、老、新”。如西港、东港、东湖、老北湖、小洪山、大郭湾等。
4.多层结构型
一般多为“专名+通名+专名+通名”,由“专名+通名”型叠加而成,前后两个“专名+通名”分别表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地段,这是应地理实体数目增加的需要,在原地名基础上增加区别项的结构形式。如四官殿仁海路、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中华路汉阳门、蔡甸三眼桥等。
二.武汉地名的命名方式及特征意义
地名的命名方式是指造出、发展出地名的途径,是对地名的扩充方式在纵向平面的动态考察。通过语料分析,我们归纳武汉地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说明法、派生法、形象命名法、缩略法、借词转化法、谐音雅化法等。地名的意义主要包括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基本意义主要是指地理实体的类型、方位、范围等;附加意义包括特征意义和隐含意义,特征意义指该地的自然景观、经济文化背景、历史人物事件等,隐含意义指人们在命名地名时对该地的认识及寄寓的愿望。
1.说明法
说明法是指大量地名通过其命名方式可以立知其命名意义,或是表明地理位置起到标记作用,或说名该聚落地居民的姓氏,或说明该地盛产的资源或曾作为生产、商贸交流、宗教祭祀场所的历史背景。该方法在武汉地名中运用最广。
1.1说明地理方位
地名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与地理位置、方位无法解开的渊源关系,地名最为突出的功能即为标记作用。在武汉地名中有许多这种以地理方位命名以说明地理位置的例子,如“沿江大道、拦江路”标明在长江边上,洲尾街、洋湖大道、堤后街、上堤前街等均属此类。
1.2说明人口姓氏及来源
在古代常常人的姓氏得源于地名,如古代诸侯大夫的封地采邑等。据清代黄本骥《姓氏解纷》中收单、复姓3795个,按照书中解释约有一半以上的姓氏是以“地”为姓,包括封国、封邑、食采、出生地、祖籍等。现代地名也有以古封国、古村镇来命名的,如湖北随州市(春秋随国)、鄂州市(楚鄂王封地)、樊城(古代樊国)等县市的得名。但后世往往出现地因居于其地的氏族而得名的现象,这多与氏族的迁徙有关。这种命名方式在武汉的聚落名中最为常见,如马家庄、陈家湾、熊家台、徐家棚等,反映的是最初驻足该地始建村民的姓氏。再如很多聚落往往包含两个姓氏,如乔木湾、程杨湾、尤李村等,反映的则是该聚落主要的姓氏包括两大家族。
1.3说明手工业、商贸发展、宗教建筑
武汉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地名,如筷子街、玻璃街、洋油坊、打扣巷说明这些地名曾经作为手工业生产基地兴盛一时;再如高坡店、叶麻店、十里铺、孟家铺、张家铺这些通名为“店”、“铺”的地名反映该地曾作为商贸集市而存在;再如火官庙、龙王庙、长春观、四官殿、青菱寺、归元寺则折射出该地曾经、现在作为宗教场所的信息。
1.4说明军事设施、官署衙门
武汉以旧官署衙门、文化设施、军事设施及编制命名的地名也较为突出,如察院坡、抚院街、都府堤、粮道街等传达出武汉历史上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再如御书楼、学府街、崇文坊、文昌阁等说明武汉是一座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城市;如辎重营、汉防营(今汉防街)、戈甲营、广埠屯等说明武汉在历史上作为军事重镇的地位。
1.5说明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这类地名多含褒义色彩,表吉祥、发家发财的美好寓意。如地名祥和苑、升官渡、怡博苑、仁寿路、吉庆街、平安路等。
2.派生法
派生法主要是由原生地名附加某种成分派生而出新地名的方法,既无需另起炉灶又点名地理方位。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类地名也日渐增多,最为常见的演化关系就是“对称地名”和“联称地名”的产生,此外还有附加序数词的方法。
2.1对称地名
主要是附加“大中小、南北、上下、新老”等词义相反相对的反义词。如知音东村、知音西村,上堤前街、下堤前街,下钱东村、下钱西村等。
2.2联称地名
通常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原生地名各抽取部分缩略合成一个新地名的造词方法。如武汉市的得名就是“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减缩造词后的结果,再如其他宋徐湾、肖陈湾、程杨湾、尤李村等都可看作是联称地名。
2.3附加序数词
通过在“街、道、巷、路、村”等通名前附加序数词,形成序列化数字地名群。如康居系列的“康居二路、康居三路、康居四路”,古田系列“古田一、二路”,再如将军一路至七路、常青一路至四路,将东西湖吴家山地区的一支沟至九支沟改名为一清、二雅、三秀、四明、五环、六顺、七雄、八方、九通等路名。
3.借词转化法
借词转化法是指很多地名中往往借用别的名称转化而来,并加上一定的通名,多起纪念意义,也是运用名词联合短语构成的“熟悉陌生原则”的典范,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把与武汉密切相关的如由人名、事件名、典故、其他城市名转化命名一些街道聚落。
a.人名:中山路、黄兴路、张之洞路、张自忠路、张公堤
b.事件名:二七街、八一街、首义路、广埠屯、九女墩
c.典故名:钟家村、落驾山、卓刀泉、梳妆台、楚望台
d.城市名:北京路、广东巷、四川路、江西路、福建路
a中分别为缅怀孙中山、黄兴等人;a中为纪念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义、武昌起义、广埠屯源于明代楚王的仓库名广埠及屯田制、太平天国起义;c中为追思高山流水、楚庄王平叛、关羽卓刀、万历太后礼佛、楚王朱桢不忘父恩;d中现象在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
4.形象命名法
形象命名法是在武汉地名的命名中多使用比拟的方法,即借助想像力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如金鸡山、狮子山、元宝山、凤凰山等。比拟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造像“,创造情景或景象引起人们的联想。
5.缩略法
缩略法是从中国的古籍经典中提炼压缩有关含义赋予地名古雅的文化内涵。如一元路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义。与一元路平行的还有五条路,直通二至六码头。为相互对应,“二曜路”路取“日月光曜”之义;“三阳路”取“三阳开泰”之义;“四维路”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义;“五福路”取“寿、富、康、德、命名为五褔”;****路”取“****同春”之义。
6.谐音雅化法
谐音雅化法是指原来本地有一个名字,但是比较俗气不雅,往往以接近的语音所代表的高雅化的词语来命名这个地方的地名。如武汉的积玉桥,原称鲫鱼桥,后谐音雅化为积玉桥。同样的还有武汉的珞珈山原名为落驾山,“落驾”与“珞珈”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
标签:语言文化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