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英语论文 > 英语教育论文

探析英语语言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

编辑:sx_chengl

2016-07-07

这是一篇英语语言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教师需要认真审视自己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尽量能够为学生提供符合英语文化的“平等”性师生关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跨文化交际在课堂中的体现

Brown 曾列举了一些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文化现象,如: 行为特征,与“权势”、家庭与同龄人的关系,对新思想、新思维方式的容忍和开放程度,对自身文化和外语文化的态度,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看法,对礼貌原则、正式程度及其他社会语用规则因素的认识等。以下是在我国英语语言教育中比较典型的几个跨文化交际的体现。

1.思维方式

在英语教育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多学生在创造性技能,即“说”和“写”方面都多少会反映出一定的困难。中式思维方式比较依靠环境,即 Witkin 所指的“领域依附”和 Hall 所指的“强环境文化”。贾玉新认为,中国人比较习惯于“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 这种圆式思维模式虽然长于整体性,但“带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 相对而言,英语思维受其世界观和知识论的影响,强调“归纳式”推理判断,属“分析式”和“线性”思维模式。典型的中式思维会对英语学习者的交际方略和语篇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原有的“迂回式”中式思维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迁移到英语语篇的表达中,在英语会话和写作中的体现就是句子比较笼统,对于整体概念的描述过多,缺乏具体的推理分析和相应的具体例证。例如,一篇英文写作的题目为“我们在环保中的角色”。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很容易在文章开头进行一些渲染或和主题不能够直接相关的描述,或者很容易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类似“我们应该具有环保意识”或“我们要把环保从小做起”等比较笼统的字眼,却不具体提出怎样具有环保意识或怎样从小做起。甚至有些作者会出现口号类的句子,如: 我们要将环保事业进行到底!我们是最可爱的环保卫士! 具体我们在环保中的角色有哪些、每个角色都有怎样的作用、具体如何实现角色的作用等方面不能够得到具体性的描述和诠释。反之,英语写作通常要求作者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能够提出观点,中间再具体描述例证和分析等。

2.角色与“权势”

交际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涉及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关系和所充当的角色。任何情景中的社会因素会对交际者交际的内容、方式、目的等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也扮演着不同角色,角色和身份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会对交际者言语运用方式产生影响,角色和身份又会受交际者的年龄、性别、政治、经济、教育、职业、宗教等的影响。由于本身所处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和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虽习得的是英语文化,但师生的角色和身份与英语国家课堂中的师生角色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中国的英语教育中,教师更具“权势”。贾玉新曾将“权势”一词解释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有明显的距离,一方比另一方有权势,如上级对下级,长 者 对 幼 者,教 师 对 学 生,老 板 对 雇 员 等等”。中式的英语教育侧重于“权势”性关系,从师生间的称谓、礼貌原则、语言中词汇的使用等都能够体现出来。在西方,直呼其名体现出其“平等”性关系,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称谓通常是 Miss/Ms. / Mrs. ( 小姐 / 女士 / 夫人) 、Mr. / Sir. ( 先生) 或直呼其名; 在大学,Professor 也是普遍称谓,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直呼其名,而大多数来自东方国家的留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会选择使用 Pro-fessor 作为对老师的称谓以表示尊重。在我国的英语语言教育过程中,有些学生会使用“Teacher Gao”( 高老师) 这样的称谓,就是受“权势”社会关系的影响,因为通常在汉语中,我们都经常在姓氏前加上头衔,如“李科长”、“王主任”、“陈院长”、“方校长”等等。此外,“您”这一敬称也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地位、角色等“权势”取向的区别。

3.“合作原则”与面子

“上尊下卑”的礼数和制约人们行为的“礼貌原则”除了会影响师生间的交流方式和语用选择外,也会影响英语学习者之间的交际方式和言语行为。人的交际能力与其价值观念是紧密相连的。价值观念在交际中的体现无处不在。其中人际关系的群体取向还是个人主义取向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深远。“人言可畏”、“枪打出头鸟”等思想导致中国人的面子功夫。据一些交际学家的分析,中国人对集体或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时,人们惯常的做法是“克己守道”、“贵有自知之明”。此外,“关系”在交际中也起了一定作用。贾玉新讨论“关系”时指出,“群体取向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人们相互依赖达到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群体取向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后果。从积极的方面看,中国人谦虚,谨慎,相互合作,讲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成功之事,把功劳归功于集体、环境和他人的帮助( 当然失败时也往往怨天尤人) 。这种取向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好静,习惯于忍让; 并力求身心与整个环境的相适应。从消极的方面看,群体取向使人们缺乏个人进取精神,缺乏个人竞争意识,而且过分看重‘关系’———‘关系’已成为办事情或成功的重要手段,很多人已把拉‘关系’当今处世哲学和生活的指南。”在英语语言教育过程中,这样的“原则”也不乏体现。学生为了达到群体的一致而时常牺牲个人意见; 有时碍于面子,学生也会在应该发表意见的时候保持缄默; 有时学生改变自己原有的意见来迎合老师的愿望,目的是拉近和老师的“关系”; 还有时学生由于对环境的依赖而选择“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用“意会”、“心领神会”的手段和同学交流。于是,大部分学生在本该大胆发言、开诚布公的英语语言环境中选择沉默或妥协,缺乏一定的个人主见。在英语语篇中有时会出现很多学生的观点相似、没有一定的个人见解等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现象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以上跨文化交际现象在课堂中的体现只是跨文化交际森林中的几棵小树。其实跨文化交际现象在英语语言教育中还有很多方面的体现,如性别、非言语行为等。然而不论是哪种跨文化交际现象,都从不同程度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的言语行为。在语言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对现象的分析来适当调整教学,以达到更佳理想的教学目的。从思维角度来讲,教师需要具有对文化异同的高度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 不论是学生之间的文化异同,还是与目标语言文化的异同,都需要客观地分析。Scollon & Scollon 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在人与人的不同中我们虽然可以概括出一些可以预测的行为特征,但来自不同文化中的人也有着一些相似性或共同点,所以要避免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差异的对比以偏概全,避免用一个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或个人行为代替整个文化,形成对某种文化的“定势”印象或偏见; 同时也要避免用一些文化中常见的行为特征来预测这种文化背景下所有群体和个体的一切行为。

因此,在英语语言教育过程中,教师在了解自己和学生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要提取对教学有所帮助的文化异同,让学生更加了解所学习语言的背景文化,辩证地看待自己的文化与目标文化的差别与共同点,强调没有一种文化优越于另外一种文化。在了解文化异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入在价值观及思维模式影响下的语言异同,如写作风格、词汇选择、语篇组织结构等。Davis 指出,中国的英语语言教师和学生更加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对语言的交际功能不够重视,因此用中式思维写出的英语文章是“词藻美丽却缺乏信息”。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也需要学习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规则和社交规则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和变通。英语教师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英语语言文化学习对学生思维上要求的一些改变,提供能够有效连接语言与文化的材料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与自己文化有所不同的思维方式,尽量避免语用失误和本族语的语篇组织规则迁移,以达到更佳的语言学习效果。

从社会因素角度来说,教师需要认真审视自己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尽量能够为学生提供符合英语文化的“平等”性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相对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中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教师在英语语言教育过程中就像一座桥梁,在教学中连接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有至关重要的一点,不是所有的规则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都适用。由于英语语言学习者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知识,同时也是在学习和体验文化,所以教师在语言教育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不要使用冒犯学生文化的言语行为,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取向、“弱环境文化”或“无领域依附”型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认清自己在英语语言教育中的角色,在类目标文化的环境中学习语言。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其“权势”,激发学生的个人魅力,恰当发挥“积极面子”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大胆发表各种意见和看法,增加其学习动机和兴趣。

现在大家知道英语语言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的内容了吧!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

相关推荐:

幼儿园英语教育热的冷思考  

英语教育论文之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