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英语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小故事中的大世界论文

编辑:

2013-12-10

二、对话与空白

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开放的,并在故事的原初框架中留有大量的空白等待读者填充,因为读者绝不是作品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麦克罗斯基也曾引用接受美学主要发言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话说:“明显琐屑的情境中所缺少的东西,对话中所产生的空白——就是这些促使读者用想象来填充空白。”(McCloskey,19)图多罗夫在谈到读者对作品阐释的问题时说过:“每一部作品都被其读者重新创作,读者将新的阐释格局加之于作品之上,虽然他一般不对阐释负有责任,但是这种阐释却来源于他的文化,他的时代,简而言之,来源于另一种话语;所有的理解都是两种话语的相遇,是对话。试图停止做自己而去变成他人,这种努力不仅徒劳无益而且愚蠢可笑;如果有人能够成功,结果也会毫无兴趣(因为那将会是对最初话语的单纯复制)。……因此阐释不再有对错之分,有的只是丰富或贫乏,发人深省或呆板枯燥,激动人心或单调乏味的区别。”(Todorov,XXX)

笔者曾把该小说用于教学,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回应。他们对故事留下的问题的看法五花八门,并带有自身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烙印:

有人赞成老虎说。故事中,国王是个未完全开化的人物,集中表现在他惩处罪犯的方法上。那种方法貌似文明,实则野蛮和缺乏人性,具有荒诞性。他的女儿因其地位和环境也会因袭其父的秉性。因此,把一个朝臣的性命与个人利益同时放在天平去取舍,朝臣的性命未必凸现其重;另外,一个绝望、嫉妒、自私的女人会常常如此——自己得不到的,决不让别人得到;如果说爱情是排他的,那么从某角度来说恋爱中的人也是自私的,甚至狭隘的——若生不能同在,死亦不足惜。若从这个角度看,公主的选择就不是毁灭所爱的人,而是成全对方……

有人赞成美女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公主虽然有可能继承她父亲的秉性,却也爱此朝臣至深。她内心充满痛苦与挣扎,说明她的决定不可能轻而易得。公主的彻夜不眠说明她除了美丽,还有善良、无私的一面,这一点不能忽略不计。若爱,就应该把最美好的未来留给对方,爱不只是索取,同时也是奉献。

还有人认为,公主具有驾驭事态发展的能力。她既然有能力得知门内的奥秘,就有能力用调包计把自己装扮成那位美女,使她与自己的情人终成眷属……

也有人认为,既然公主有选择的权利,那位朝臣也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其实是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相应的选择的。公主最终毫不犹豫地指向右边那扇门,而朝臣其实并非完全被动,他同样可以在刹那间做出判断,或遵从、或违背公主的旨意。

由此,不同读者填充空白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或深刻或肤浅、或完整或零散全依读者对叙事文本的理解与把握而定。无论如何,该小说留下的经典问题至今仍是“悬念”,无论谁提供的结局都敌不过故事开放性结局的魅力。笔者认为,这与文本叙事结构产生的对话和读者与作品产生的对话有关。

任何经得起考验的作品,甚至有时看似情节简单的小说或短篇故事,实际上都可能极为复杂。这种复杂性的根源在于任何叙事都属于第二手性质,都以其所讲述之事的不在场为前提。就《是美女,还是老虎?》而言,故事并没有沿着一条叙事线索直到终结,而是通过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第一人称话语叙述以及嵌入其中的第三人称话语叙述共同完成的,构成了叙事线条的自相矛盾。这种矛盾通常并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因为一般读者并不注意这种叙事视角的转换,即使注意到了这种转换,也习惯地相信故事的连贯性。我们看到以上的读者对该小说的不同的结局阐释均反映了这种阅读的惯性。而真实的情况是,叙事的非连贯性和叙事视角的转换反映了语言素材的混杂,“它们既包含了以逻各斯为中心的形而上学,又包含了对它的颠覆。这种颠覆渗入了西方概念、比喻和神话,犹如阳光下的阴影。任何利用该传统中语言资源的连续话语、故事或叙事文均为对话性质,而非独白性质。其对话性表现在根本无法将其简化为一根单一的故事线条,即一根以一个作为源泉和舵手的超凡心灵为中心组织起来的线条”(米勒,141)。从这个角度理解,故事的虚构性决定了叙事过程的矛盾性,好的文学作品恰恰揭示这种复杂性、含混性和多义性,读者总是在叙事话语的颠覆与被颠覆中寻求意义。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