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新闻学论文

浅谈开放时代下的新闻舆论引导范例

编辑:

2014-06-06

(三)有效引导价值观舆论

1、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更加成熟的标志。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准绳",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以人为本",党的执政理念既一脉相承地继承了执政为民的思想,又发展了在开放时代下作为"个体人"而不仅仅是"集体人"的价值内涵。以人为本,既是对传统政治思想的超越,也是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进步的重要观念之一。

"5·12"地震后,透过媒体报道,我们看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面细致地贯彻在救灾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俯身问苦的感人场景,政府主动接受国际救援的积极呼吁,救援人员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迹象的努力,为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志哀,尽最大努力帮助灾区民众重建生活。这一切,都向公众展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并推动了这种价值的集体认同。比如全国哀悼日期间的宣传报道,在彰显生命尊严、强调生命价值的同时,也为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尊重生命的国际形象赢得加分。"党和国家领导人默哀以及全国各地的悼念情形都报道了出来,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评价,这"让世人看到了中国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和所做出的改变,体现了这个国家人性化的一面,也展示出一个将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国家。"

2、展示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对内信息透明、充分报道,对外开放新闻、坦诚自信。--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展示了党和政府开放包容的执政姿态和价值取向。温家宝总理在灾区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的讲话让人印象犹深,"面对这样大的震情,我们欢迎世界各国的记者前来采访,相信大家会用你们的良知、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报道震情、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在处理突发事件和其他问题时,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

地震救援期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外交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部门,组织境外记者到灾区采访,为其采访提供协助和便利,并针对其信息需求及时提供有关情况。事实证明,在为境外媒体提供开放环境后,西方媒体大多一反过去戴着有色眼镜的描述,对灾情进行了大量客观正面的报道。"一直以来认为''中国媒体不可信''的西方媒体,比如CNN、BBC等,在此次地震报道中都大量使用了中国媒体的电视画面和文字报道,这十分少见。即使有少量负面报道和批评声音,但这些已经让西方读者觉得不那么可信了。西方民众、媒体评论人,总体上都正面评价中国政府组织的抗震救灾,以及赞扬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气。" 开放包容,是改革开放的思想精髓,也是这次抗震救灾赢得国内外舆论认可的价值取向。当这一价值体现在新闻宣传上,不仅让西方媒体没有了片面制造新闻的空间和机会,也进一步塑造了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说,这次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恰好是对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检验。检验表明,中国三十年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不仅巨大,而且全面。这个成就包括为救灾提供物质保证的雄厚的经济实力,中国官方积极救灾和开放舆论,社会各界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宽容。

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人心。"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 新闻宣传,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路径之一。这次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也是一次通过舆论引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实践。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正面宣传中,新闻媒体运用平民化、感性化的报道视角,把大量镜头和文字聚焦在普通人身上:唱歌、敬礼、救同伴的孩子,保护幼子的母亲,拯救学生的老师,空降孤岛、昼夜救援、"请求再救多一个人"的军人和武警,灾难中依然乐观的四川民众,捐款的乞讨老人,不同年龄的志愿者等等。正是一个个具像化而非脸谱化的人物细节,在深深感染受众的同时,弘扬了尊重生命、大爱无疆的价值观念,把热爱国家、坚韧勇敢、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融入人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积极实践和拓展。而当"我们的新闻媒体这一次向世界''实况转播''中国人民的抗震救灾,不但让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中国人民的核心价值观产生间接的认同" 。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感动地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竞相为地震幸存者做出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有效引导参与性舆论

1、将参与热情转化为参与行动。地震发生后,公众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表达关切,为救援工作献言献策,志愿者和民间组织积极响应,社会呈现出空前高涨的爱心热潮。如何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切实、有序、有效的救援行动?新闻宣传发挥了重要的动员功能。新闻媒体通过报道呼吁、举办募捐晚会、开设爱心热线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动员起社会各界的赈灾行动。比如由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发起、中央电视台承办的"爱的奉献"大型募捐晚会,就有5.5亿国内观众收看节目直播,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媒体转播或使用直播信号,现场募集捐款超过15亿元人民币。 "灾难引发了空前的慈善热情。捐赠如潮水般涌来,志愿者也是如此。"

2、注重信息引导,畅通参与渠道。通过媒体这一传播渠道,公众能够及时了解灾区所需人力物资的信息,在最需要的地方和最重要的时间组织起志愿救援。无论是公众从各地送达灾区的救援设备和救援物资,还是从四面八方赶赴灾区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或者是全国各大城市的义务献血者排长队现象,都与媒体对灾情的全面报道、畅通的信息传播密切相关,而媒体对公众这些自发举动的积极报道,又在再传播过程中放大了这种行为的正面效应,从而对整合各方救援资源的输送起到有效的信息引导作用,有力推动了政府实施救援和重建行动的进度。

3、促进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表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信息透明和公众参与,正是这次救灾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宣传报道不仅有效引导网上舆论,还通过网络媒体推动公众参与,促进了公众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地震后,国内各大网站建立了以新闻中心为主、博客、播客、论坛、WAP等多个频道参与的报道方阵,24小时不停息刊发有关地震的新闻、信息和评论,引发大量网民对救援工作的关注。仅以5月12日至26日人民网的流量统计,就有3800多万人次的网友参与了该网站的抗震救灾互动活动,留言超过70万条。相应的,"政府也通过媒体,尤其是网络,充分了解吸纳社情民意,根据民意及时调整制定相关举措。" 例如,针对由网民发起的舆论对救援资金物资使用情况的高度关注,政府部门除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具体信息外,民政部还颁布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并将"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等作为信息公开的主要形式" 纳入制度设计,成为政府政务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尊重民意的重要见证。而正是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这种积极互动,"使得很多人在经历这次地震后,对国家的前途更加充满信心。这种(政府与社会的)巨大合力能够决定性推动我国全面改革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因而它也就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三、结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开放时代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2008年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雨路,"5·12"是一个深刻的注脚。在改革开放开放三十年之际审视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5·12"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见证。三十年的改革积淀,在这一刻得到了证明;三十年的开放精神,在这一刻得到了彰显。"5·12"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在认知性舆论、情绪性舆论、价值观舆论和参与性舆论四个方面实现有效引导,为开放时代下的新闻舆论引导提供了有益积累。及时、充分、公开、透明、开放,--既是国内外舆论评价抗震救灾新闻宣传报道的关键词,也是新闻宣传工作展示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

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思想观念的变化是中国全部改革事业的前提,"不大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就是一个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构成,是一个新的思想观念战胜旧的思想观念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再谈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党的一切事业的精神遵循。而新闻宣传领域的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则不仅需要对历史方向的高度自信,还需要更多求真务实的理性思考,需要更多切实措施的制度设计。"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在观念上汲取"解放思想"的精髓,在方法中贯穿"改革创新"的思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精神所指,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时代要求。

相关推荐

关于新闻学情境性教学论述  

标签:新闻学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