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新闻学论文

简析我国新闻理论教材的主要结构模式

编辑:

2014-06-06

四、一分为二的体系结构模式

这是我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旦教授《新闻传播学》一书体系结构的概括或描述⑽。黄旦先生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理论基础⑾,并在有关心理学著作的启发下⑿,从新闻传播的社会性与人际性出发,构架了《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框架。黄旦教授说:“本书(指《新闻传播学》——引者注)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着眼于作为社会交往的新闻传播活动,试图勾勒出其起源、演变、发展以及与社会之关系、作用等等。下编则把新闻传播置于传、受双方获取新闻、达到共享的过程中加以认识,逐次讨论构成新闻传播的诸个要素,力图尽力突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人与人交往的特点和规律。⒀”为了观照中国新闻传播的特色,黄旦先生在书末加了一个附编,并做了这样的解释:“本书附编的设置,看起来似与全书体例不谐,因为其内容本都是完全可以纳入到上、下编之中。之所以如此安排,乃是考虑到这几个问题(指“新闻真实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和“新闻传播的指导性”——引者注)颇具中国特色,而且无论是对于理论本身抑或实践工作,均具重要意义,不可使之淹没于其他内容之中,以此突出其特殊重要性。⒁”

黄旦先生“一分为二”的体系结构模式,看起来比较明晰,也易于为人把握,但上、下两编之间的内在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地阐释,上、下两编之间通过什么来贯通,也仍然是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而书未“附编”的设置对于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说是否必要,也还值得再思,正如黄旦先生自己所说,这些内容(指附编中的内容)是可以容纳到上、下编的相关章节中去的。如果按照“颇具中国特色”的理由设置附编,那上、下编的诸多内容中,还有很多是必须单列论述的,因为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果真如此,整个理论体系的结构将会显得不大和谐。

五、新闻活动范畴为红线的结构模式

这是我在《新闻活动论》中提出的一种构建新闻理论体系的模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作为一个体系,需要有一个原理被提出并且贯穿在特殊的东西里面”,“全部被认识的东西必须也是作为一种统一性、作为概念的一种有机组织而出现”⒂。他是针对哲学体系而言的,但我以为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在一门具体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应该有这样的体系意识。在学科概念系统中,发现能够统一整个理论体系的概念或原理,也就等于找到了一门学科自身的逻辑主线。

经过分析,我发现“新闻活动”对于新闻理论体系来说正是这样一个概念。因此,我以新闻活动范畴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以新闻本体论、新闻业态论、新闻关系论为基本板块,以专业或者职业新闻传播者的新闻(传播)活动为核心,建构了《新闻活动论》的基本架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新闻理论结构方式,其核心内容构成是:新闻活动自身, 新闻活动主体,新闻活动对象,新闻活动媒介,新闻活动原则,新闻活动规律,新闻活动界限,新闻活动环境⒃。

在我看来,人类新闻活动、新闻现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新闻理论研究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并且在不断地变化、扩展,我们不大可能划出一个十分明晰的界限来。但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还是相对稳定的,也是比较明确的,这就是:新闻、新闻传播和运行新闻传播的新闻业,将它们能够统一起来的概念是新闻活动。因而,新闻理论研究的对象范围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人类的新闻活动,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新闻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新闻活动这个范畴有着足以演化所有新闻活动内容的丰富内涵,也具有包容所有可能新闻现象外延范围的能力,这也大概是我用新闻活动统摄新闻理论体系的基本根据。

另外,我们可以对新闻理论关涉的范围做狭义、广义的区分:狭义的新闻理论就是关于“新闻”和“新闻传播”的理论,可以称之为新闻本体论;广义的新闻理论则不仅包括新闻本体论,还包括新闻传播业理论(可简称为“新闻业态论”)以及新闻关系理论(指新闻业、新闻传播与整个社会环境、社会主要子系统关系的理论)。学界目前理解的新闻理论,主要是广义意义上的新闻理论。事实上,就目前具有的各种新闻理论体系来看,不管具体的体系如何结构,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划归到这三大板块中去。因此,可以说,我是在板块结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其实,我在《新闻理论教程》中,实质上还是按照板块模式结构新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的⒄。

六、不大追求体系的结构模式

就国内出版的新闻理论教材、专著来看,还有一些著述似乎不刻意追求什么体系,只是大致把新闻理论应该讨论的基本问题按照一定的顺序做了排列。一些侧重新闻理论的概论性著作大都如此,因为它的任务不在构建什么体系,而在于介绍基本的新闻学知识、概念和观点⒅。

还有一些作者可能在构架新闻理论内容时,有自己对理论体系的特别设想和理解,但呈现出来的作品却很难让人看到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此,我们也只能将其归入无体系的结构模式中去。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身就没有什么理论,也没有多少学问,没有必要追求什么理论体系,也没有什么理论体系可建构。这种看法,是“新闻无学论”的表现,是很难站得住脚的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门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强弱,并不是它是否具有或应该具有理论体系的根据。

注释

⑴这种选择当然难免有我本人的主观性,但也只能在我的认识范围内进行

⑵如果选择中未能把新的体系探索成果收纳进来,还请读者原谅我的寡闻。我将在今后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中加以总结分析

⑶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⑷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1~第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⑸这一名称不是他的“自称”,我也没有和他交流过,而是我根据他的著述做出的分析和描述

⑹参阅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刘建明等:《新闻学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⑺参见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自序,第7—第8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⑻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前言,第1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⑼参见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第9~第10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⑽黄旦:《新闻传播学》(修订版),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⑾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⑿透过《新闻传播学》可以发现,黄旦先生受到安德烈耶娃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强烈影响,该书1984年由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李钊等译

⒀⒁黄旦:《新闻传播学》(修订版),第2页,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⒂[德] 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38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⒃参见杨保军:《新闻活动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⒄参见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⒅比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的绪论中就说:“《新闻学概论》主要介绍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和媒介管理经营打下基础。”又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陈力丹教授认为:“新闻理论是一种应用性理论,作为教材,不能像哲学那样钻进去出不来。要让实际新闻工作者看了以后,对照自己的工作,感到若有所思,这个教材就是成功的。” 参见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该书封底介绍中写道:“本书抛弃了以往教材所谓‘严谨系统’的结构,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体例上的开放式系统,避免了对新闻理论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介绍认为这是适合中国本土的理想教材

⒆关于新闻是否有学,有什么样的学,我在《新闻活动论》的“导论”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推荐

关于新闻学情境性教学论述  

标签:新闻学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