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6-06
四、讲究礼节,提问前对发言人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扬
记者进行新闻采访的目的是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新闻素材。在新闻发布会这种既正规又隆重的场合,采访记者集广大受众、所在媒体和个人于一身,他的采访行为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有机结合。然而就个人而言,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与发言人之间的现场对话,笔者认为更多的是一种人际传播。在这种短暂的人际传播中,记者如何给新闻发言人以好的印象进而获得更多的新闻素材显得尤为重要。
印象是认知主体在脑中产生的对认知客体的形象。能否形成好的印象不但取决于认知主体,同时也决定于认知客体。具体到新闻发布会上,认知主体——新闻发言人通常被称为“制度人”,因为他代表着一种新闻发布机制,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一个发言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普通人,也具有普通人的心理特征。而作为认知客体的记者完全可以运用语言这一要素,对发言人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赞扬来提升自己的人际印象,想必对提问的效果会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还拿2009年3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来说,中央电视台记者的提问:“第一,从今天现场看到您的简历,您的外交经验非常丰富。作为政协外事委员会的主任,您会给政协在拓展外交活动当中带来怎样新的特点?第二,我们最近非常关注有关法国拍卖中国兔首鼠首一事,今天上午有了最新进展,您认为政协应该发出怎样的声音?”记者在提出问题之前首先用一句话肯定了赵启正的外交经验,虽然是简短的一句话却缓和了新闻发布会这一特殊场合所特有的严肃的气氛。我们再看2005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新华社记者的提问“总理您好,我是新华社记者,也是新华网的记者。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新华社记者,感谢总理在百忙之中登录我们的新华网。去年您曾经讲过,宏观调控对政府是一个新的重大考验,这个考验不亚于SARS的考验。现在一年多过去了,我想请问总理的是,您对去年的宏观调控有怎样的评价?今年宏观调控有什么特点?力度会不会进一步加大?谢谢!”记者在提问之前对温总理的感谢感觉一下子拉近了记者与发言人之间的距离,舒缓了二者之间的气氛。但要注意的是,记者对发言人的肯定和赞扬应该是适度的,有时过度的赞扬会引起发言人的反感。
五、注重实践,培养记者的临场发挥与应变能力
新闻发布会是一场开放的、有众多记者参加的发布会,每一位记者在会前都会做好案头工作,充分准备好会上将要提问的问题。这就难免会出现有关同一事件的问题重复提问,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记者认为发言人对于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还没有给予具体、清晰的回答。要想挖掘深度的新闻信息,却又不能重复提问时,记者该怎么办呢?这种情况就充分考验了记者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
新闻发布会上记者的临场发挥,实际上是其平时经验积累的结果,也是其业务素养的表现。而记者如果没有一点儿应变能力,不能迅速及时地调节自己的状态,不仅会伤害到自己的身心,也会给采访工作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记者在新闻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
如在2000年3月15日朱镕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总理对几位记者针对台湾所提的问题已经做了详尽的解答。而台湾《联合报》记者又在台湾问题上追问:“中国大陆最近强调台湾的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而在台湾新的总统在3天之后选出,如果这个新的总统在他未来的一任或者两任的任期,也就是四年到八年的任期里面他拒绝就这个中国统一的问题进行两岸的谈判,他选择维持现状,这样是否会导致两岸出现战争的结果?中国大陆在这个统一的问题上是否会制定一个时间表?还有三天就是选举,在这三天之内中国大陆是否会采取一些军事演习例如导弹试射的行动,例如像1996年的那么一次行动上以发挥他的影响力。”朱镕基回答说:“关于台湾问题我认为我刚才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没有必要再回答假设的问题。至于是不是会举行军事演习,请你等着瞧,不要着急,只有两天了。”其实在这场发布会上,总理已经是第二次表明不愿意再谈台湾问题。面对此种情况记者该怎么应对,我们来看法新社记者的提问“我是法新社的记者,我想问一个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但是很抱歉,我这个问题还是想牵扯到台湾,所以我向您表示道歉,但是您刚才讲了中国不会针对台湾的分裂势力和外部的干涉势力来放弃使用武力,那么您这个是不是也包括到了美国,因为现在中国不断地批评美国说美国也影响到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而且据中国的《解放军报》发表的社论也像您说的,美国打算把台湾作为不会下沉的航空母舰,那么台湾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中美关系,比如说影响到中美间有关世贸组织问题的谈判,而且人民感到关切的是,台湾问题是不是会阻止国会来通过有关中国入世的立法。”这名记者没有直面冲击台湾问题,而且绕了一个弯,转换了一下角度,通过对中美关系的发问又间接地提到台湾问题,但由于这是事关“中美关系”的问题,总理又只好作答:“到目前为止,除了我把克林顿总统的讲话改了两个字以外,我没有提到美国。我现在不想把台湾问题和美国联系起来,更不想把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的其他问题联系起来。对不起,我只能说到这样。”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来两会期间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所提问题的研究,对记者的提问技巧总结了以上几点,高水平地提问是采访成功的基石,那么如何才能达到高水平,我想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应归于实践。
参考资料
[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
[2]熊高:《新闻采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3]何志武:《新闻采访》(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
[5]杜江:《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6]杨正泉:《新闻发言人理念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7]赵鸿燕:《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相关推荐
标签:新闻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