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4-03
有些记者写报道,偏爱使用大量的描述性文字或者是大量的数字来显示文章的生动性。以为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吸引读者。其实不然。太多的数字和修饰词只是掩饰了主题,模糊了读者的视觉,读完文章却不得要领。
三、模糊与真实
新闻报道要有真实性,这是每个新闻记者在撰写文章时必备的。但是想要确保报道的真实性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具体信息都精确表达,有时候适当的模糊更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曾有位记者采访一名煤炭工人后写的报道,但是由于缺乏详细的资料和信息,而文章又想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于是他就对人物进行了具体描述:煤炭工人王某,年龄三十出头,身高足有一米九十,是典型的东北大汉。其实这样具体的描述反而使报道失真了。后来煤炭工人对记者表示强烈不满。因为文章已失去了很多真实性。如果这位记者能“模糊”一下,不用那些貌似准确的数字,反而会使报道更真实准确。
再例如,某住宅区居室内的温度,你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并没有进行具体测量,或者你也没有测量室内温度的专业知识,这时候最好不要写具体信息:某楼区室内温度太低,也就是21摄氏度。如果说有些热力公司以21度为标准进行取暖费的收取或者免费。但是如果此时有此楼的居民正好跟热力公司打官司,而官司正式因为室温的问题,这样你就可能会惹上官司。因为如果因为你的测量不是很精确,如果室温低于21,那么居民就会因为你的报道失实而非常不满,甚至输掉官司;如果温度高于21,那热力公司就会输,他们也会对你的失实报道做出惩罚。热力公司可能会因为你的失实报道而损失很多取暖费。你看,由于你一个“准确的”21摄氏度,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四、模糊与创新
标签:新闻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