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新闻学论文

新闻学人才培育模式探索(参考)

编辑:

2014-02-13

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个人发展、社会需求以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为适应传播产业的变化与社会需求,在过去数十年间,政大新闻系的课程重点已经由以新闻学及印刷媒体为主体的传播新闻教育,逐渐发展成以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为基础、以多媒体呈现方式为目标的信息传播专业教育。目前,台湾高校课程设置多以通识教育为载体,涉及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内容。其显著特点之一是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渗透。为使学生具有宽泛的学科基础知识,自1998年开始,政大新闻系与传播学院广电系、广告系的学生在大一大二均不分专业,在此期间主要学习校级通识课程和院级共同必修课程。这样的安排可以避免学生的过早专业化,这也符合世界高等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即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①政大新闻系学生毕业学分要求为128学分,通常要低于大陆高校同类专业的学分要求。在所学课程中,校级通识课程要达到28~32学分,包括基础语言通识课程和一般通识课程。其中基础语言通识课程包括中国语文、外国语文,一般通识课程分为人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生命)科学三大类。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人文、社会与自然学科的交叉、融合。院级共同必修课程共需修读15学分,包括:传播与社会、传播敘事、研究方法。在对传播学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后,学生从大三开始进入系级专业课程的学习。系级专业课程共34学分,包括系必修课和专业领域学程。新闻系共设立三个专业领域学程,包括“新闻编采学程”、“网络及多媒体学程”与“国际传播学程”。每个学程包括一系列相关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行选择学程。除上述必修内容之外,学生尚需选修44~47学分的选修课。与大陆高校同类专业相比,政大的选修课学分比例相对较高,约占总学分的34%~37%。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学科基本理论、掌握实际技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自我驱动能力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小觑。②基于上述认识,目前国内高校对实践环节越来越重视,但文科类专业实践环节相对薄弱。而对新闻学这样应用性较强的文科专业,实践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强化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政大新闻系对实践教学环节十分重视,精心设计、认真组织,使得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实践类课程

为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新闻系特开设了与实际工作关系密切的技能训练实践课程。该实践环节没有学分,属于短期训练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学习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如排版、绘图、摄影、流动影像与声音制作等。该实践环节被形象地称为工作坊。为保证教学效果,学院专门聘请有实际工作背景且了解新闻传播教育的业界人士进行授课。

2校内实践平台

政大新闻系的所有设施,包括影音设备、电脑实验室等,都已经纳入以院为单位的实验中心,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实验中心进行数码媒体与新科技的相关研究,并协助学生采用新方式、新科技手段来搜集信息和制作新闻信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新闻系专门设置了学生实习媒体。历史最悠久的实习媒体为实习报纸,报纸曾几经改版,现名为《大学报》。近年来新闻系又建设完成Uonline多媒体实习媒体,成为学生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新闻创作的实验场所。此外,为了強化学生对电子媒体的操作和新闻采编制作能力,学院所属实验中心下设“政大之声”实习电台,为传播学院各系广播课程教学、研究及学生实作与实习提供平台。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也有相应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但这些媒体与新闻学专业的教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换言之,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来培养、训练自己的学生。多数情况下,都是学生以个人的名义参与其中。而政大新闻系则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在校内媒体实习两个月,分别在编辑、采访、校对、广告、发行等岗位轮流工作,经历媒体各环节工作的实际训练。这样的经历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个人的成长无疑都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实习课

新闻系的实习课安排在寒暑假,实习课没有学分,以通过或不通过作为修过与否的标准。每年安排的实习单位包括各大报纸、电视台、杂志社、广播电台、网站、公关部门、出版社等。在实习开始前专门安排教师为学生举办讲座,或邀请新闻系的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为学生介绍实习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在实习过程中主动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实习效果。由于实习课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帮助很大,因此深受学生欢迎。

 

小编为您准备的新闻学人才培育模式探索,希望可以帮到您!

 

相关推荐:

毛泽东战略思维对基层工作的发展问题

标签:新闻学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