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1-26
二、网络围观的舆论监督性
近年来,围观同盟的发展壮大已经进入媒体视野。围观同盟们秉承着同原帖者相同的态度,积极跟帖、转发,推动围观的范围,扩大传播效果。在网络浩瀚信息中,个体力量是有限的,特别是想揭露某些事件的时候。所以当围观同盟壮大时,这种个人的力量很容易演变为群体的力量,被网站发现和制作传播,进而到达一定影响时候,引起政府重视。“房叔”蔡彬,原任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2012年10月8日,被爆出其全家拥有20多套房产。随后,这一消息得到了番禺区有关部门的证实,蔡彬被停职;“表哥”杨达才,原陕西省安监局局长。2012年8月因在陕西延安重大车祸现场微笑的照片引发网友对他进行了人肉搜索,网友从这位官员身上“搜”出了各种名表,后证实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被撤职。以上的案例说明了,围观并不仅仅是“不明真相群众的一种猎奇和世俗化的行为”,或“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暴力”。
随着网民素质的提升与公民意识的增强,围观行为已不再是扰乱视听的群体行为。相反,在相对纷杂的社会中,它是一种推动力量,一种使社会向着更加和谐、更加稳定、更加公平的方向前进的力量。看似不起眼的关注,却可蕴含着可以改变社会秩序的强大推动力,而这种推动方向的把握,正是“把关”的关口,“把关人”的职能所在。在网络环境下,各类新闻媒体在面对信息时所做的不仅仅是“把关”,更是一个信息的“引路人”。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反馈和众说纷纭的意见,编辑要善于选择、甄别、把关,还应为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三、主流舆论场(围观)的“把关”——将双重舆论场融合
因为信息传递不对称等原因,在现实语境中大都有两个不同的舆论场。双舆论场重叠的状况怎么样,关键要看报道的内容、报道的角度、报道的时机。媒体是以高高在上的角度报道还是以贴近受众的角度报道?是报道鲜活的细节,还是灌输生硬的教条?即时报道关注情况,还是迟迟没有动静?不同方向的报道,不同的把关方向,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其中,两个舆论场中,以涉及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地方政府、办事机构的舆论监督事件和涉及事故灾难、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差异最大,也最为公众和政府关注。这两种事件从不同角度的表述,有时是一种事件,随着报道进程的变化,角色重点随时发生变化。当真相传播不及时谣言四起,当突发公共事件被追问,政府便会产生深层次的担忧。而这种追问现如今,又被网络挖掘出来,因其受大众关注,因而大量围观,造成挖掘围观式的关注。围观的人们会关注事件背后是不是有人为因素?是不是有所隐瞒?是不是有什么处理不到位的嫌疑?而当这些质疑出现时,传统媒体由于多层级的把关机制,以及平台的先天性滞后的原因。久而久之,必然会削弱“官方舆论场”,加大两个舆论场的分离。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主流媒体信息传播是纵向的结构,这给现实两个舆论场最大的重叠加大了难度。而网络媒体的传播结构呈现扁平化特征。每一个网民都可能是传播的主体,成为把关的一部分,它是呈网状式传播结构的一个节点。只要网络围观的内容(公共事件)的表达不超越法律底线,就可能实现传播。公众和媒体、政府是这种扁平化传播结构中的点,相对容易形成共同的地方,形成快捷、有效的融合。向上通道积极便捷反映、表达,向下通道主动关注,及时反馈。网民围观的热点,很容易演变成政府关注的热点。
而在主流舆论遭遇侵害时,就需要必要的疏导和规范。对于网络伦理的重构,试图建立自主型道德模式,在目前看来是不能短期见效的。因为在网络世界获得的自由是受众在其他媒体所不能体验到的。如果通过简单的教育让其放弃言论的权利,也就等于让他们放弃了利用这一媒体的极为重要的价值和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进一步立法就极为重要。第一,顺应发展加大原创新闻采制力度,做好第一道把关作用,增强监督力;其次,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网络,权威声音越来越多在第一时间选择在新闻网站发布,树立较好的公信力;第三,政府建立针对网络围观事件进行有效的回应和公开,第一时间进行反馈并解决问题;第四,新闻网站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要对采编人员的管理和采编内容进行审核把关。这样一来,新闻网站的舆论监督变得越来越有效,有力推动政府与公众舆论的融合,减少负面网络围观,引导舆论导向。
网络围观中如何把关控制策略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需要元旦晚会策划的朋友们!
相关推荐:毕业论文标题格式要求
标签:新闻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