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15
归化习见式翻译和经济学措辞
翻译一向被当作是跨语言的践行,对一些被认为是已经存在的意义的一种透明和流畅的再现。但自1980年代开始,那种把翻译只当作是不同语言间的一种互换过程,而译者的角色完全是隐形的观念,逐渐受到挑战。
温努提是众多批评这种对翻译的传统理解的评论家之一。温努提指出,对“透明”和“流畅”这两个传统翻译理论标准的追求,就是“归化习见”的翻译策略。这种策略所提倡的,“是以流行的用法,保持习以为常的语法结构,使词句的意思固定下来等方式进行翻译,使文章通俗易懂”。
根据温努提的研究,英美两国的翻译实践长期以来受到归化习见式翻译策略的影响。编辑、出版商和评论家都是鼓励这种做法,因为流畅的翻译作品“可读性高,因此能保证市场的销量,使作品成功地商品化”。
温努提认为:“英文中所谓的流畅翻译,是以当下(‘现代’)语言来代替古语,用广泛使用的语言而不选用专门化的语言(‘术语’),采取标准语言而舍弃俚俗方言,避用外来语(洋泾滨语)……流畅的翻译也有赖于不尽忠于‘不太地道的’外国语法结构。”
尽管语言学面向的确是理解归化习见式翻译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温努提的“归化习见”概念并不局限于分析翻译的语言。归化习见式翻译的另一个面向,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是其政治的性质。用温努提自己的话来说,归化习见翻译是“即时便能被辨认和理解的,是‘习以为常’和‘地道’的,而不是‘使人不舒服的’异外(策略),能够使读者无阻碍地‘接触伟大的思想’和吸收‘存在于原著的内容’”。换句话说,归化习见式翻译能把思想和概念转化为读者熟悉的东西,从而使阅读变得舒服。这种“舒服的阅读经验”不但来自流畅的语言,而且来自翻译的文本采用了被认可的主流教条和主导意识形态。对大多数的译入语的读者来说,这些教条和意识形态是很容易接受和消化的。简而言之,“归化习见”的其中一个结果是更加巩固了主流的意识形态。一如森古达(Sengupta)指出:“……翻译常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其中包括对权力关系的操弄,目的在于建构源文化(source culture)的‘形象’,以保持和巩固主导群体的霸权统识(hegemony)。事实上,这些‘形象’建构了‘他者’,为源文化创造了一种身份,使译入文化能够把它辨认为源文化的再现,作为对译入文化自身而言遥远和不可达的那个世界的‘? 媸怠?瓯尽!?nbsp;
因此,归化习见式翻译让读者舒适地消费“外国文化”之余,也同时化解了外国文本潜在的颠覆性。与归化习见的翻译策略相比,温努提提出了“异外化”(foreignization)的翻译策略,作为进行翻译时的另一种选择,他说:“异外化的翻译强调要表现外国文本的不同之处,而这只有透过打乱译入语中的文化符号才能做到……例如选择翻译被本地的文学典律(canon)所排拒的外国文本,或以一种被边缘化的论述从事翻译,也就是说,尽量偏离本土的规范,以达到一种新奇意外的阅读经验。”可见,异外化的概念和与它相对的归化习见式翻译,应该从(文化)政治方面,而非仅仅从语言学方面去理解。
1980年代期间,对社会科学的措辞研究如日方中。至今措辞分析已被广泛运用于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各类社会科学。在众多的研究者当中,经济学家麦克洛斯基最先运用措辞方法去分析经济学家的著作。通过仔细检视经济学文章所用的语言和研究社会科学家如何说服读者,措辞分析方法确实能够使我们更深入了解社会科学的性质。
麦克洛斯基指出,措辞并非纯粹是“文字的游戏”。相反,正如保夫(Wayne Booth)所定义的那样,措辞是“寻找好的理据的艺术”,又或是“像古代意义上所指的说服性的论诘(persuasive discourse)”。麦克洛斯基认为,经济学家的主要问题是对自身所运用的措辞手法不自觉。
通过重新引入措辞分析,麦克洛斯基尝试说服他的经济学界同事要对自身的书写技巧更加自觉,以避免使经济学掉进现代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陷阱。然而麦克洛斯基并不是想用“措辞”来取代“科学”,相反,他相信措辞是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他来说,“艺术一如科学般包含科学的性质,科学正像艺术一样带有艺术的元素”。然而对措辞敏锐一点又有什么好处呢?麦克洛斯基的回答是:为了写作得更好,导致更好的教学效果,更能改善经济学与外界的关系,使科学更加为人接受。
经济学家之间是怎样互相说服的呢?麦氏认为是根据经济学者社群判断为好的经济学论断。通过“科学的对话”,经济学者断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逻辑,什么是故事”。但是经济学家们又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呢?
麦氏宣称经济学社群内复叠的对话为判断提供了准则,也就是说,麦氏所提出的是一个“市场的”论证。“毋需建立哲学的规律和方法论上的规则,知识的供求经济自身便能良好地运行”。
总结:资本主义论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设计论文,更多论文内容请继续关注威廉希尔app !
相关推荐:
标签:资本主义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