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政治理论论文

论革命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论文

编辑:

2013-12-12

事实上,任何意识无论是个人思想还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都源于生活过程,都是现实的物质活动的产物和对现实的物质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现实生活所决定的。此外,劳动还体现了人类社会运动区别于自然运动的能动性,劳动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类不断改变自身、人类自我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因而社会意识必然要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已经逻辑地包含于马克思劳动范畴的物质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的统一中。马克思在具体研究现实的人的劳动过程中时,抓住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即一方面表现为与自然相联系的客观活动,另一方面又是人的有意识的能动的社会活动),自觉地分析了生产劳动的两个基本构成部分及其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有机结构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内在机制。生产力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相联系,表现为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即人们处理自身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能力。人们只有在劳动过程中结成一定的关系才能展开现实的劳动活动,才会改变自然存在物的形式,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可见,生产关系与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密切相关,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体现着生产力中人与物之要素的结合形式,并促成这种作为可能的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而是人们进行劳动的活动方式和必要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构成了现实的生产劳动,又离不开生产劳动,否则,二者都将成为毫无内容的抽象东西。马克思指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运动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也直接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扮演的角色,直接决定着人们满足自己需要的形式。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生产关系所容许的范围时,原来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会变成束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这时,“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2](P575)而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社会革命。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通过科学制定生产关系范畴,马克思将市民社会理解为经济基础即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进而又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2](P544)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从生产劳动中展现出来的人的物质力量即生产力是人类历史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又决定着其社会的思想关系、政治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等等,即整个上层建筑,这就揭示了社会结构的一般特征,即人类社会整体上就呈现出有机体的生命活动状态,进而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4.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真正处于一种持续的动态之中,在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中展开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并不断地追寻历史的根源、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自由解放。对于人类社会来讲,社会进步的程度取决于劳动的性质和劳动发展状况,社会结构和面貌是由不同的劳动方式造成的,劳动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此,马克思以恢弘的历史感向我们展现了人类劳动发展的历史形式和辩证运动过程,着重考察了阶级社会中劳动发展的历史形式。劳动的历史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先后出现了奴隶劳动、徭役劳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劳动等,在这三种劳动形式下,“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却是‘自由和幸福’。”[4](P174)显然,在阶级社会的各劳动形式和状况中,人的劳动活动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分开的,普遍存在着对劳动的剥削及劳动的强制和异化现象,只不过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它们成为“自主活动的从属形式”,而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则“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2](P580)物质生活成为劳动的唯一目的,劳动狭隘地成为一种满足需要的谋生活动。然而,这些劳动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3](P1000)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旨趣即始终关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种价值追求必然体现在劳动形式的演变上,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而实行的自由劳动将是劳动形式的最高形式。在这种角度上来说,劳动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人类的自由解放的现实历史过程,随着劳动活动本身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时,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就得以实现。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劳动范畴的现实意义

劳动既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基础,又是人自我生成和发展的独特方式,是连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纽带。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的劳动范畴,对于当前我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将其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就是要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合理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共生。其中,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关系使其达至和谐状态乃是核心和关键。马克思认为,劳动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又不断改变和塑造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二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人们通过劳动,不断创造出一个符合自身需要和发展的人类世界,并使这一世界中的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3](P1000)因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社会需要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并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够实现,否则,不但实现不了预期的目标,而且还会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这就告诫我们即作为社会化的人,当前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要转变观念,将自然界看作是人的朋友,看作是人自身的无机身体,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自然界的规律,理解自然界的活动、方向和作用,使其不再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存在,而是在我们共同控制下,由我们联合起来进行劳动,合理地调节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我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进而使劳动充分发展,将体现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劳动产品转变为生态产品,使这一产品真正成为人的生存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8](P627)从马克思的劳动范畴出发,去考察生态文明建设中蕴涵着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必然会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新思路和新契机。

总结:论革命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您设计撰写论文,更多论文参考请关注威廉希尔app !

相关推荐

浅谈民主政治的现况及概念论文

探讨航运政治工作措施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