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3-16
要自主创新地探索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军队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机械化后信息化。然而,一般规律并不排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跨越或缩短某些发展阶段,提高军队建设起点,同时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使军队的火力、机动力和信息力协调发展。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在完成机械化后再进行信息化建设,就难以赶上发达国家军队的建设步伐。而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也为我军加速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技术条件。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在建设过程中,要防止把机械化与信息化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半斤八两地平均用力,而是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努力推进两者的复合式发展。
要用综合集成方法搞建设。军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复杂、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战争的突出特点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综合集成的思想适应了信息化军队和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已成为许多国家军队建设的基本方法。在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筹划和宏观指导上,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突出重点,集约使用力量和资源,防止和克服条块分割、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等问题,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联动、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建设格局。在具体建设实践中,要以一体化联合作战为牵引,综合集成各种作战信息系统,构建高效的作战体系,按照“建战一体、点面结合、人装互动”的要求,把信息化建设过程作为实战准备的过程,着力提高部队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的战斗力;通过点上的聚力攻关和大胆实践,为面上部队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科学统筹部队整体建设和官兵全面发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党我军历来非常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实行三大民主、坚持官兵一致原则。推进部队整体建设和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官兵素质是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我军履行历史使命、完成各项任务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是实现我军现代化、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根本大计。所以,必须抓住人才建设这个关键,为部队全面建设打牢坚实基础。
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核心是提高综合素质,这是推进部队整体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培养教育,坚持集中统一教育和正确引导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科学文化知识是综合素质的基础,不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高素质和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是综合素质的核心和最高要求。要营造有利于官兵创新素质提高的良好环境,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引导官兵积极参加部队建设和改革。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官兵综合素质。把依托国民教育、军队院校教育、部队各种培训基地教育、换岗锻炼培养等结合起来;把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结合起来;把依靠传统教育渠道和运用诸如网络等远程教育结合起来,多途径多渠道地为官兵学习成才、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科学统筹军队内部诸种结构的关系
新形势新任务不仅要求推进军队发展,更重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我军现在总体上还是一支陆战近战型、社会多能型武装力量,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势必严重制约和影响军队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整体转型。可见,影响我军协调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结构问题。抓住了它就抓住了重点,就找到了军队建设的新突破口,就找到了部队战斗力生成的新增长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军队建设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整体效能。
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影响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同的碳分子结构,有的是松软的石墨,有的是坚硬的金刚。同质量的官兵,不同的排列组合,战斗力迥异。世界上有的发达国家军队,数量少、规模小,但是结构好、质量高、发展快。这些经验可资借鉴。科学合理的结构是军队建设协调发展的前提。推动军队结构优化和升级,关键是加强质量建设,走精兵之路。贯彻“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在压缩总体规模同时,把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理顺关系,构建体系,提高效能上,使军队内部结构相互协调,功能相互补充。比如:优化军兵种结构,减少装备技术落后的一般部队,加强高技术军兵种和应急机动作战力量建设,提升军兵种高技术含量;优化官兵编配结构,改善官兵编配比例;完善领导指挥体制,减少指挥层次,健全作战体系,强化指挥功能,提高作战体系的联合化信息化水平;剥离军队承担的社会职能,深化改革,压缩精简机关、非作战单位和非作战人员,扩大生活保障社会化的范围和程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从信息化条件下部队战斗力生成的人才需求出发,重点建设好“五支人才”队伍,大力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总之,要坚持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军队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使我军建设真正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不断提高我军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和本领。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