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国际关系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安理会改革之分析

编辑:sx_chengl

2016-07-21

这是一篇安理会改革之分析,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越发严峻,包括“恐怖主义”和“贫富差距扩大”在内的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对提高安理会的能力和效率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安理会改革概述

作为联合国最为重要的机构之一,安理会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职能,主要体现在:

首先,安理会是多边合作的主要场所。由于它是会员国意志的代表,其决策是多方协商一致的产物,便于解决各种问题,在政治和道义上有着高度权威性。

第二,依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它倡导和平解决争端,力争维持和平行动,又可采取强制性干预手段去解决问题,能够促进和平与稳定。

第三,它有助于推进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安理会成员的产生立足于公平地域分配原则,其集体决策制度能够推进各种矛盾的解决。

第四,它能够促进国际关系走向法制化。其通常依照法定程序应对各种问题,使得安理会的决定和实践中,有不少都成为了国际关系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和行动依据。

因此,由于安理会本身的重要地位,使得对它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到联合国的改革和整个国际秩序的变化。

那么,对安理会进行改革的动因何在呢?

第一,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越发严峻,包括“恐怖主义”和“贫富差距扩大”在内的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对提高安理会的能力和效率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二,联合国成立以来,成员国不断增长,而其核心机构安理会成员构成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因此需要通过改革安理会的成员构成来反映这种变化,特别是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第三,为了应对单边主义对安理会集体安全机制的挑衅,即霸权主义国家为了一己之欲而独断专行、置联合国国际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于不顾的行为,进行安理会改革,以挽回人们集体应对共同挑战的信心,就显得十分必要。

要对安理会进行改革,核心问题有两个:一为安理会扩大问题(理事国席位问题),二为否决权问题。

在扩大安理会这一问题上,各国已达成了“扩大”的共识,但对于如何“扩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同时增加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有的主张只增加非常任理事国,还有的主张建立一种有别于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类型,这其实涉及到大国利益博弈的问题。

而对于如何改革否决权问题上,联合国成员国的意见如下:第一种为取消否决权制度。原因在于否决权制度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原则”,而且在过去的确存在——有关常任理事国滥用否决权以保护其本国或其盟国利益的现象。第二种是维持否决权制度。支持者认为否决权可维护安理会的权威和效力,有助于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同时有了否决权这一客观上的限制,可减少安理会的对外干预行动。第三种改革否决权制度。要求限制否决权,特别是反对新增理事国拥有否决权。这三种意见各有其合理之处,也正因此始终难以达成协议。在笔者看来,第三种方案更符合国际情势。由此,当前安理会改革的焦点便是常任理事国的扩大问题。

二、安理会改革的方案及评析

(一)联合国“名人小组”方案及评析

2004年12月2日,由16位在国际事务中有影响的人士组成的“威胁、挑战和改革问题高级别小组”(简称名人小组),在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交的《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我们共同的责任》这一报告中提出了两套安理会改革方案。A方案即“6+3”,主张增加6个无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其中亚太与非洲各2个,欧洲与美洲各1个,并增加3个任期2年的非常任理事国;B方案即“8+1”,强调不增加常任理事国,而增加8个任期4年并可连任的“准常任理事国”,由上述四大区域平分,并增加1个任期2年与不可连任的非常任理事国。

这两套方案在“公平、平等”之基础上,力争地域上的平均分布,尽量平衡了各方利益。但由于安理会改革的复杂性,却未能达成一致方案。

(二)四国集团

它是由日本、印度、德国与巴西4国组成。这4国都有成为新常任理事国的念想,想要在新的国际格局与秩序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单独“争常”难度太大,所以“抱团”以求进步。它们的改革方案为“6+4”,即增加6个“新常”,其中除了自己是“新常”外,另外2个归非洲联盟,在地域分配上即为亚洲2个、拉美1个、西欧1个、非洲2个,另增加4个非常任理事国(非洲、亚洲、东欧、拉美各1个)。四国本想争取否决权,但迫于外部压力而作了有限让步,在坚持“新常”拥有否决权的前提下将否决权暂时冻结,而留待此轮联合国改革生效15年后再议。

“四国集团”都是以各自利益为出发点进行谋划的,都想借此机会成为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与“五常”平起平坐。而实质上,这就是一种争夺权力的举措,会直接影响到现有常任理事国的国际政治权力和国际影响力,客观上也会降低决策效率。甚至不利于联合国内部团结,特别是如果让个别别有用心的、又不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的国家“入常”并拥有否决权,不仅会降低联合国的威望,还会造成不安定因素。

(三)“团结谋共识”运动

“团结谋共识”运动包括巴基斯坦、意大利、阿根廷、墨西哥、韩国、西班牙、加拿大等。这些国家是“四国”各自的地缘政治对手。“四国联盟”直接催生了这些对手的“联盟”。

“团结谋共识”运动主张安理会增加10个任期2年的非常任理事国,其中亚、非洲各3个,拉美2个,东、西欧各1个,安理会所有20个非常任理事国均可连选连任,也可由联大各地区组成员国轮流担任。

这些国家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平等,反对在国际关系中搞大国政治,都认为否决权有悖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的原则,并且从各自地缘利益出发,为了免受邻国权力增大的冲击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而坚决反对常任理事国的增加,特别是反对增加拥有否决权的“新常”。

(四)非洲联盟

由于非洲联盟拥有53个成员国,在联大表决中分量最大,而成了各方积极争取的重要力量。非洲联盟于7月13日向联大提交了安理会改革方案,简称“6十5”,即增加6个具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与5个非常任理事国,非盟在其中各占2个。

非盟的改革方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是其利益诉求的反映,也表明其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强烈愿望,符合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之趋势。但其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利益难以得到很好的协调。当前,角逐非盟席位的国家多而“新常”席位少,难以满足其需求。

三、安理会改革之各国立场

(一)美国

美国认为可以增加安理会理事国的数量,反对大规模扩大。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保证安理会的迅速有效的决策能力,二是符合美国“民主”标准的候选国数量较少。而这些标准实际上是对发展中国家“入常”的限制。

美国坚定支持日本“入常”,而对德国的立场从开始的“支持”转为“不支持”,当然这些都是基于本国利益所做出的选择。具体说来,美国支持日本“入常”,主要是由于日本唯美国马首是瞻,日本“入常”则可增强其在安理会内的实力。同时,还可减轻它在联合国的财政负担。而由于德国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持反战态度的这一立场,使得美国逐渐转向不支持其“入常”的状况。此外,由于德国的两种战略选择——既可以与美国保持亲密,又可与法国结成紧密联盟,使得美国担心德国融入欧盟而对自己的霸主地位产生威胁。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入常”的态度比较消极。

(二)俄罗斯

俄罗斯的立场既抽象又具体,十分灵活。其明确支持德国、印度“入常”,原则上也不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的新成员,认为“四国”是安理会补充常任理事国的合适候选国,也支持非洲国家获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这其实是俄罗斯务实外交的体现。它知道安理会改革短期内难有成效,便给出了一些口惠而实不至的承诺,客观上也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好感。

俄罗斯提出支持安理会在“有限规模上”和联合国内广泛一直前提下的扩大,声称也是基于决策效率之因。而事实上,它内心并不愿意“增常”,更不愿意有任何国家获得否决权,以免与己争权,威胁到自己在安理会的地位。

(三)日本

日本总是把自己给联合国支付大笔会费挂在嘴边,却对自己曾经的侵略行径绝口不提。它深信美国是自己的保护伞,坚定拥护美国的决策。迫切希望联合国改革,以便自己成为常任理事国。再者,是为了修改《联合国宪章》第53条和第107条的“原敌国条款”,使自己摆脱“二战”的历史困扰,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但也正因为其不尊重和不承认历史的态度,阻碍其“入常”。

(四)欧洲

英国和法国都表示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入常”,也支持“四国”入常。其中,对于德国的“入常”也并非出自真心,担心德国的发展壮大会削弱自己的势力。而对于限制现任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这一提议持反对态度。与此同时,它们担心欧盟“入常”会影响到各自在安理会中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德国反对新增可连选连任的非常任理事国的方案,想要成为常任理事国仍是路途遥远。

意大利坚决反对德国和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其认为增补常任理事国不利于改善联合国运行机制,还会产生矛盾和分裂,顾此失彼,以至于一些国家不再履行对联合国应承担的义务。它主张只增加非常任理事国,反对德国“入常”是担心自己在欧洲地区的地位会降低。

(五)中国

作为亚洲唯一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安理会改革持积极态度。中国坚持安理会扩大要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坚持地域平衡原则,兼顾不同文化的代表性,反对大国政治,坚持国际格局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应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改革。

中国认为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应秉持负责任的原则,把道义、政治标准纳入考量之中,想要“入常”的国家,应对战争历史问题有明确的认识,不能只强调物质贡献。

四、安理会改革之前景

安理会改革是个不可抵挡的趋势。各国也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比如要实现安理会成员国地域分配上的公平和代表性,增加决策的透明度,限制对否决权的使用等。但关于安理会成员国的扩大、否决权这些核心问题,仍存争议。安理会扩大的实质在于各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权力分配,而否决权改革本质上也在于联合国和安理会内部权力和利益再分配。因此,对安理会的任何实质性的(甚至非实质性的)变动不仅需要启动修改《联合国宪章》的复杂程序,而且实际上还会涉及到世界权力重新分配的问题。 安理会改革实际上即为各国现实力量的对比和较量。而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力量都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些都意味着安理会改革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

另外,安理会的扩大的程序也相对较为复杂。必须经过“五关”:(1)秘书长的临时议程关;(2)总务委员会筛选关;(3)专门委员会表决关;(4)联大全体会议表决关;(5)修宪关。 虽说五大常任理事国对修宪拥有否决权,但一旦修宪决议已获得联大全体会议2/3成员的通过,五大国的否决权则无实质性的阻挡作用。然而,安理会改革所要经历的程序多而复杂,再加上各成员国在改革的具体问题上的分歧,会使每一道程序都难以达成一致。这些都是安理会改革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涛.新世纪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探析,2009年新疆大学硕士论文

[2]陈向阳.从国际格局角度透视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之争,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7卷第3期

[3]徐刚,梁嘉真.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进程及前景分析,天府新论,2011年第2期

[4]安理会改革课题组.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面面观[J].国际资料信息,2005.(7)

[5]李东燕.对安理会改革及其方案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1),36

安理会改革之分析的精彩内容就先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还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中国和赤道几内亚两国关系初探  

浅析中印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