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3-23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通过对毛泽东提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帮助我们找到了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力量就在于:立足于群众的创造性实践,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而指导和推动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前进。
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1.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关系
邓小平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扬弃,主要通过观念更新实现的。邓小平理论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崭新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上浓重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变革,是对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思想和精神的大转换。
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即道德哲学贯穿于古代中国各种意识形态领域里,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特伦理型模式。从政治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强调伦理性的仁政观和道德性的礼教观。从经济思想上看,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宋代以后,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伦理本位的特点,对于培养中国人刚直不阿的精神气质,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消极方面也非常明显:它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妨碍了健康人格和心理的活动,成为人们沉重的精神负担。
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体现在各和种意识形态领域里。在政治上,邓小平提出了寓政治于经济的治国方略,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富裕了,才能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在经济上,主张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培养人民的竞争意识,克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习俗。在文化上,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赢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与传统的伦理中心主义相比,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从道德判断转移到事实判断,即从道德标准转移到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二是由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转移到从国家本位论、人民富强论出发。三是由封闭稳定的农耕社会生活方式转移到改革开放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古代伦理型文化严重忽视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邓小平理论变革了传统经济思想中两个重大观念。首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变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崇尚小而全的自然经济的思维定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社会生活中也一直存在着轻商、恶商的传统文化心态,只看到商品经济会导致人们追求利润,腐蚀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而看不到商品经济、商品交换的巨大历史作用。结果,在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上造成了重大失误。
其次,邓小平关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富民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的否定。
2.邓小平理论中经济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不仅把共同富裕看作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而且把共同富裕看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效力与公平、目的和手段,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等一系列问题,扭转了传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生产的平均主义思想。这也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
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伦理中心主义,标志着从传统封闭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开放的工业文明的转变,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邓小平理论论文4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政治学。
标签:邓小平理论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