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论文

编辑:

2013-12-13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完成的思想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全面把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于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意义。概括起来,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内容有以下三点:第一,共同富裕就是要既要反对两极分化,又要反对平均主义。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思想是从打破平均主义开始的。平等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目标。但是,平等并不等于平均主义。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里,对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思想做出了抽象的也不合实际的理解,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公有制和分配关系的平等化,偏离了生产力标准,过度强调平均,导致了平均主义,不仅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深入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了平均主义的危害性,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合法致富并先富起来。但是,先富并不意味着允许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内在含义就包含着对两极分化的防御和抵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共同富裕的直接目的。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不仅改革失败了,就连社会主义也可能失败,必须制止“富的越富、穷的越穷”的现象,这就需要处理好分配等问题。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追求。在邓小平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出更对的物质财富,使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创造财富并不意味着只是少数人的富有而多数人贫穷,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是为了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主义要求并且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所决定的。但是,在这里需要尤其强调的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实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财富,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只能是普遍的贫穷和落后。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

第三,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坚持先富和共富的辩证发展。共同富裕绝不是同步富裕,而是一个先富带动后富的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发展也不均衡,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肯能一下子就使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基于基本国情,必须允许一部分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先富的基础上积累了财富和经验,就可以进一步帮助还没有富裕起来的人们,这样就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的。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这样一个辩证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邓小平有着更为具体的部署,那就是“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在八十年代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在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战略其实也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过程和动态发展阶段,它体现了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和动态性,即从初级的富裕逐步发展到高级的富裕,从少数人的富裕逐步发展到多数人的富裕。

以上就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既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基本主张,那就是反对平均主义,但又防范两极分化,并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加以确认,指出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在中国现有情况下,实现共同富裕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动态的辨证的过程,先富带动后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充满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着深刻的辨证内涵,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位置。

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意义

理论总是要为现实服务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理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讨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尤其要关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先富裕起来,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就是人民富裕。共同富裕思想首先要表达的内涵就是富裕,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要有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和不断增加的社会财富,人民社会水平必须不断提升。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并且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必须不断转化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一旦社会贫穷,社会和谐肯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就是,不断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还要加快推进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社会和谐是全方面的和谐,但物质利益的和谐是首要的、基础的。而物质利益的和谐既包括物质利益的充足和丰富,也包括物质利益能够是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而不是国富民弱的状态。因此,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人民赋予,还应有共同富裕来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多方面的体现,但能否实现共同富裕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共同富裕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共同富裕实现就提示人们要更加关注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问题,收入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系,降低基尼系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在我国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应该考虑社会的共同富裕的问题了,以前讲先富,那是由于国情所定,现在富裕起来的人越来越多了,工作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如何分配财富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因此,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最后,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只有实现了物质财富增长的基础上的共同富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社会主义才能和谐,否则只能是普遍的贫穷,或是极度的不公平,这些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逐步实现,也有利于实现更高一级层次的共同富裕,前面已经讲过,共同富裕也是由层次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和过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生产力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也将更为融洽和谐,在这种情况下,共同富裕的理念也会越来越深入人心,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将更加容易地实现。总之,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又有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过程。

总结:邓小平思想研究论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设计论文,更多论文内容请继续关注威廉希尔app !

相关推荐

有关邓小平的新闻宣传思想的探讨论文 

邓小平跨越式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论文

标签:邓小平理论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