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

编辑:

2013-12-10

  二、《史记》中悲剧人物的艺术刻画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巨着,更是一部文学名着,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于人物的塑造,司马迁不仅突出其鲜明的个性,而且使之达到一定的典型化,形成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特征,为此,他重点刻画了一百多位人物形象。这其中,悲剧人物又占了很大的比例。为了人物形象风姿有别、不见雷同,司马迁调动不同的艺术手法,使笔下的人物各具特色。

  首先,将悲剧人物置于社会历史背景中,赋予了历史的悲剧感。这类似于欧洲早期文学中的命运悲剧,为主人公的悲剧结局造就一种无奈的气氛,所谓“时势造英雄”。如将项羽轰轰烈烈的一生放在秦末农民反抗暴政的大起义背景中描写,通过时代写人物,突出了项羽的功绩,使其价值得以充分地展现和发挥,项羽的神威、战功和不可逼视的高大形象,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出现,而所有这一切的最终毁灭,换得的是人们对价值被毁灭的无比痛惜;晁错“患诸侯疆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却被斩于东市,原因在于他的改革要求超前于时代,为旧势力所阻,缺少变法的客观条件和有利时机。司马迁将悲剧人物放入特定的时代中刻画,使人物身上充分展现了“时势造英雄”的特征,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具有时代的特征,突出了悲壮之美。

  其次,在冲突和矛盾中展露人物性格,为其悲剧结局铺垫基础。鸿门宴是决定楚汉命运的关键,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刘邦以其随机应变的突出才能,收买人心,化险为夷;而势力强大的项羽却在关健时刻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无法痛下决心,为刘邦的巧语所迷惑,由此就注定了他必败的命运。荆轲离燕入秦时长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用歌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勇于赴义的性格特征,同时注定了他在秦庭惊变时的临危不惧,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能够为大义而就死地。

  再次,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增强悲剧气氛。项羽被困垓下时,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一段独白式的诗歌,准确地揭示出了项王英雄末路时的“慷慨激烈,千载不平之愤”。正如清代吴见思所说:“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这使体现在主人公身上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郁,是一种画龙点晴的手法,将一种气质豪迈的形象留在读者心中。同样的还有荆轲的《易水歌》。韩信在听了蒯通的游说之辞后,开始的态度是:“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可过了几天后,却“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表现了他对汉高祖的信任和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是他走向灭亡不可缺少的条件。

  可见,司马迁塑造悲剧人物,重在对其性格特征的刻画,通过不同的环境、个性突出的语言和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描写,先造英雄,再造悲剧。《史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史学成就,最重要的还是它对我国文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它开辟了人物传记这一文学体裁形式,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形象,尤其是悲剧形象的塑造,使《史记》的文学成就更为显着,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出众的文学才能。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2、屈原《楚辞·怀沙》。

3、屈原《楚辞·涉江》。

4、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更多内容请点击威廉希尔app 论文频道。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