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jh
2014-05-23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
建构路径的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列宁曾说:“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他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5]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建构路径的理论为指导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理论根基,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资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成熟的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相关著作中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直接、系统的阐述,而是借助“利益”、“目的”、“需要”以及“理想”等词汇对价值性内容采取的间接的方式来表述。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是“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解放全人类,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本质出发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构路径进行了探索。他们提出:劳动是人的价值的基础,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根本,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与发展是衡量人的价值的最终标准。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做出了重大贡献。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的社会建设的时候,社会主义价值观逐渐形成,丰富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建设时期暴露出来的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严重冲突,列宁认识到:“目前的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8]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在生产了不发达的情况下,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在经济上是不可能的”。[9]1921年3月,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价值意义上看,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列宁扬弃了抽象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开始重视一个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此外,列宁还提出在经济上了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对农业改造,在政治建设上提出了工农群众参与对国家的管理和监督,在文化建设上强调国民教育等。列宁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提出了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构路径,通过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目标,重视社会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列宁着眼于社会的实际,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科学回答了现实基础与社会主义价值关系问题,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理论路径。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全党全国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12]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理论路径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构路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就要广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工作是我们党历来重视的强大武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和传统。宣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能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教育,深化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还可以形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舆论,强化社会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让社会绝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可靠性和正确性深信不疑,凝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构路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就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活动。“教育,尤其是健全的教育,能够为某种普遍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内化提供并建立较为广泛具体而持续有效的传播方式、解释资源、知识和智力支持、接受机制。这种传播、解释、接受的科学教化机制及其优越效率,是任何其他文化形式所难以媲美的”[13]。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因此,必须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全人民。引导全党全人民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这一理论体系来加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引导全党全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团结和凝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学习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化,树立民众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切入点。在价值观多元并存的社会转型时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迫切。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整合多元价值,并使之深入人民群众,已成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当务之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理论路径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建构路径的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既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自觉。
相关推荐
标签:政治外交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