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2-25
战败后,日本在盟军司令部的监督下实施了近代以来的第二次“民主化”改革,并颁布了《日本国宪法》,即所谓的“和平宪法”。这次改革虽然也保留了旧官僚机构,但较之近代,来的更彻底:天皇由“神”变成“人”,军队发动战争的权力被剥夺。战后日本走出了一条重经济、轻武装的“和平主义”道路。作为战后日本的主流路线,“吉田路线”除了在初期受到鸠山一郎内阁挑战外,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规定着战后日本的政治体系框架。吉田路线严格地限制日本发展武装,但其前提是“亲美反共”。“追随美国”并成为美国附庸,是这条路线的基本战略选择。也正是这条路线,使日本在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大和民族在战后废墟上站立起来。
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日本政界的“非主流派”政治家无法忍受日本对美附庸地位,更无法忍受部分主权被剥夺的法律安排,他们主张“自立”以及与美“对等”。鸠山一郎(即鸠山由纪夫的祖父)、岸信介(安倍晋三的外祖父)时期就曾积极主张修改日美旧安保条约,谋求日美“对等”。虽然“对等”没能实现,但通过修订安保条约,日本在新安保条约中争取到三项利益,即:日美新安保条约规定了美国保护日本的内容;认定美国不能随便对日本国内的民众运动进行镇压;如果军事基地有变动必须与日本“事先协商”。这是“民族派”(或曰“鹰派”)政治家与美国周旋的结果。自民党执政以来,修宪、重新武装一直是右派政治家的夙愿,但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吉田路线”成为战后日本政治的主流。“内政本位”成为日本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外交安保没能成为政策议论的核心。战后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曾受到中曾根政权的挑战。随着日本的强大,美国开始鼓吹“日本威胁论”。
近现代日本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从明治维新到平成维新,日本社会一直没有解决好是向“西”还是向“东”的问题,日本政府实施的是“现实主义”外交方针,而社会底层却一直涌动着“理想主义”的暗流。中日两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以及近代化步伐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近代日本与现代中国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关推荐:
标签:政治外交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