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17
二、苏联在抗战前期对中国支持和援助中的“苏联国家利益至上”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也带有诸多的缺憾与不足。
(一)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是有限度的
如前所述,苏联曾主动提议恢复自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而中断的中苏外交关系,并相继提出签订两国贸易协定和中苏互助条约,只是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不敢过于得罪日本,仍寄希望于国联的调解,缺乏诚意而搁浅。但是到了1935年底,当中国政府真正希望与苏联建立某种合作关系,订立对日军事同盟时,苏联方面却表现出很大的犹豫性。1935年12月,蒋介石派陈立夫以私人代表身份去莫斯科与斯大林直接协商,希望建立中苏对日军事同盟,但斯大林对此并不关心,一直未表赞同,以致陈立夫未到苏联本土就中途返回。其实,此时的苏方态度很明显,苏联只是想帮中国打一场抗日战争而并非想直接卷入中日战争。原因在于:中苏如果建立军事同盟,那么,一旦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苏联就不得不担负在中国直接抗击日本的义务,此时,如果再爆发苏德战争,苏联就不得不面临两面作战的窘境,而这恰恰是苏联想极力避免的。因此,苏联此时想与中国保持的只是一种有限的朋友关系,而绝非是不分彼此的盟友关系(事实上,中苏后来签订只是互不侵犯条约而不是军事同盟条约),苏联想与中国保持关系的最高限度一是不直接卷入中日战争;二是以不妨碍本国备战德国为代价。正如斯大林所说“就是要紧紧地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2]36。
(二)苏联对中国支持和援助的对象是固定的
抗战前期苏联对中国支持和援助的对象是始终固定于国民党政府的。因为斯大林认为,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整个国民革命军中只占大约1/60,对全国战局不会起决定性作用。他觉得:“照理,中国共产党人要比蒋介石对我们来说更亲近些。照理,主要援助应该给与他们。但是,这种援助看起来像是向我们与之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输出革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阶级要成为反侵略斗争的领导者,还显得孱弱。要把群众争取过来需要时间,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很难说。此外,帝国主义大国未必容忍中国共产党取代蒋介石。”[2]36斯大林还认为,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地位还不巩固”[2]35,因此无法长期拖住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永远得不到英美等大国的援助,而蒋介石能够得到,加上苏联的援助,“蒋介石即使不能打退日本的侵略,也能长期拖住它”。
因此在抗战前期,斯大林始终是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的:苏联把它全部的军事装备都给了国民党,而中共没有得到一粒子弹一支步枪,只得到了一些医疗器械和政治读物。这些正如后来李德所说:“苏联的物质和技术援助,主要对南京政府有利,而开始分送到延安来的主要是急需的药物和医疗设备,以及政治读物——报纸、杂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列宁的、当然也有斯大林的讲话和著作。”[3]
标签:政治外交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