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17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中日友好的蜜月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中日两国关系进入蜜月阶段,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获得了空前的进展。作为其反映,80年代两国国民的相互感情和印象达到了历史最好状态。一方面,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速推进现代化,中日之间经济、文化等交流逐步扩大,中国人接触、了解日本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有关日本的各种信息、介绍以及研究,对加深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80年代,中国媒体对日本的报道除了历史认识等外,大部分是肯定和友好的。可以说,富裕的、现代化的日本形象,给中国普通百姓以强烈影响。这个时期,丰田、松下、东芝、索尼等日本品牌具有超高的知名度,日本现代化的成功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探究的对象,在中国甚至还出现了“向日本学习”的口号。新一轮的日本留学潮,也是在那一时期出现的。虽然当时也出现了教科书问题、光华寮问题、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对中国民众的对日感情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但在当时中日友好的大氛围下,并没有改变中国人肯定日本的印象的基调。
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许多日本人不仅对过去侵略中国的历史抱有一种负罪感,而且对中国放弃战争赔偿抱有感恩心理,希望通过推动日中友好来报答中国。另外,中国与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日本人也还能保持一种帮助弱者的心理宽裕。这一时期,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对华政策,民间也大力配合,在资金、技术、接受留学生等方面支援中国的现代化。在出现历史教科书、光华寮、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宝钢事件等问题时,日本领导人也能与中国领导人一起,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做出政治决断。日本民间和舆论也对日中友好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1980年开始播放的长篇系列特集《丝绸之路》,引起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关心和向往,产生了良好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兴趣和关心剧增,在日本也出现了日中友好热。据日本总理府的舆论调查,80年代日本人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比率大体保持在70%上下,喜欢中国的人远远超过讨厌中国的人。另外,有的舆论调查还表明,不少日本人还视中国为可以信赖的国家。这些都显示了日本国民对华感情和印象的良好倾向。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为相互疏远、冷淡的阶段。这一时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冷战终结,新的国际秩序处于形成过程中,中日两国也都制定了新的国家发展目标。这样,在“以政治大国为目标的日本”和“以经济大国为目标的中国”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加深的同时,缺乏相互信赖关系的竞争和摩擦也开始表面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问题、台湾问题、日美强化军事同盟、钓鱼岛问题等,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使中国人的日本认识和印象发生了明显变化。1996年12月,《中国青年报》进行了一次大型问卷
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现代日本和日本人的形象虽然仍占有相当比重,但与过去侵略历史相关联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开始上升到突出位置。而且,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日本对其侵略战争的态度”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1997年,朝日新闻社与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联合舆论调查,结果也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对日感情和印象发生了重大转折和变化。
标签:政治外交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