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政治外交论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编辑:

2013-12-17


 三、 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共同富裕”
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既然科学社会主义立说之基和所有的马列主义导师和革命领袖们都将“共同富裕”认同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追求目标,并且为今天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在为此努力奋斗,那么,我们就非常有必要科学而准确地界定“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本文认为,这个内涵和特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富裕”是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一个“量”的标准
 社会主义之所以最终要代替资本主义,其主要理由是社会主义能够解脱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最终让新型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全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地充盈,人民生活无论是在“质”或是在“量”上都能比过去任何时代有极大的提高。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性、优越性及与其他任何形态社会制度的区别性之所在。“富裕”是指人民已摆脱了温饱需求的初级状态,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无论是横向纵向比较均更为优越,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社会总财富十分充裕,国家综合实力空前强盛的状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的那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真正做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扩张社会财富的总量,这样,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共同”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富裕的“质”的规定性
 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关系较封建社会的进步性而能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快速发展,也会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而实现富裕。然而,这种富裕是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聚敛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富裕”。因其将市场机制作为绝对的主导机制而必然导致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现象不可避免,且还会不断延伸,其结果必然导致绝大多数人相比较而言的相对贫困和极大的社会不满情绪。当两极分化和社会不满由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社会承受“临界点”时,必然会引发质变,人民会以“革命性”的手段终结这种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带来的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的状态,以寻求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方式最终促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三)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一个“自觉”的过程

 列宁说过:“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过上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5]
 毛泽东同志也讲过:“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4]这种“有把握”的承担主体及我们前面谈到的“兼顾公平”的调控主体必然地和唯一地须由社会主义的国家政府来担当。当社会财富的拥有差距和收入差距加大到危及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甚至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之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就理所应当地站出来运用一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加以协调和控制。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