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17
1.产业平衡能够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在静态上体现包容性增长的要求
产业平衡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是一种建立在产业各部门、各区域合理发展的基础上,发展成果得到社会各阶层共享的发展方式,这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从具体实现路径上来说,产业平衡发展要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及各区域同步发展,这可以实现新兴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的结合。新型工业化在拉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新型城市化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也有助于城市工业、服务业向农村铺开,以城市化带动农业特别是城郊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则是工业、服务业向农业领域的大量渗透,能够强化三大产业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产业平衡发展在实现产业合理化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发展成果由大众共享,这是由产业平衡发展的多阶层广泛参与的特性所决定的。产业平衡发展所依靠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支撑,最大范围的将低收入群体、中小民营经济等草根利益阶层纳入进来,使社会弱势群体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参与经济发展并分享发展成果。
2.产业平衡发展能够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使包容性增长动态化发展
产业平衡发展以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出发点,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本质上也就是包容性增长,而且是长期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产业平衡发展为民众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为各阶层民众广泛参与经济发展过程提供了更大的公平性和选择余地,这是一种机会均等的包容性增长。同时,产业平衡发展为社会各阶层民众分享增长成果提供了条件,进而实现人力资本提升,这反过来又有利于产业进一步发展,保证了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而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使得包容性增长具有更大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长期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对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施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速度,客观上讲,这一战略对于吸引外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所带来的区域发展差异的扩大对于社会公平、资源配置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形态日益严重,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逐渐扩大,这在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突出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产业结构低水平、经济市场化进程障碍较多等方面。
(一)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欠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悬殊
从欠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来看,2010年,我国属于欠发达地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17302.96、17309.03元,同期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收入分别为7262.33、6390.01元,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38倍、2.71倍。此外,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还体现在这种“多二元困境”(指在体制变动导致的利益转移过程中,由于“转移性收益偏多”与“转移性损失偏多”的逆向性运动,带来了不仅是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差别,还带来了非正常速度的高低收入群体的分化)。这种高低收入群体分化,再加上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带来的收入差距,使得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人们收入差距的反向拉大越来越明显。 (二)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长期以来各地区经济发展就不平衡,并且不平衡发展战略虽然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使各地区发展失衡现象更趋严重。改革开放以来,除了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市场潜力等客观原因外,经济体制转轨、政策调整和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发展战略因素更加剧了各地区之间的差别。虽然国家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政策调整,但是,这对于解决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远远不足。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来看,2010年,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要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出48%;东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要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出44%、63.9%。从2010年各省(区、市)人均GDP排名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上海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相比,差距有5.8倍之多。
(三)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低下,升级潜力难以发挥
近年来,虽然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
程加快,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许多欠发达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在参与产业分工的过程中产业畸形发展,以至于沦为发达地区的“原料基地”。农业方面,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远远不及工业,而且由于长期产业不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城乡分割体制与重工轻农政策,导致农业在发展水平上也与工业存在很大差距。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散户生产比重较大,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此外,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人口素质较低,而且农户资金也出现向非生产领域转移的现象,这些都制约着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的潜力的发挥。更严重的问题表现在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一方面。由于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细致化的产业链分工使得发达地区依靠其比较优势逐渐成为服务活动的聚集地和出口地,欠发达地区主要从事服务投入含量不高的生产环节,这些环节本身对服务投入的中间需求力量不足,对服务业推动力也不足,这导致了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制造业高比例的增长结构,也使当地生产性服务业因缺乏中间需求而相对滞后,制约了其自身第三产业增长的速度。这样,现代分工体系下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象日益加剧、深化,阻碍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潜力的发挥。此外,政府把发展经济与发展工业等同的思维模式,也容易使政府对资源配置向第一、二产业倾斜,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发展观念转变的迟缓,及其在资源配置中的盲目性等因素综合作用,是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缓慢
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是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一个原因,但经济市场化进程缓慢也是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之一,这一结论可以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的路径依赖中看出。
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使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发达地区,其经济市场化基础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缓慢。市场化基础越差,越容易使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就越困难,市场化的改革也就越困难,由此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落后。因为经济落后,地方财政需要依靠国有经济,地方政府部门就越需要管理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比重较小就成了欠发达地区市场化进程缓慢的重要表现。从现实来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越是市场化程度低的省份,政府的经济职能越强。经济的发展对地方政府的依赖远远超过对市场的依赖。因此,产业不平衡发展在事实上造成了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和市场化进程缓慢的现象。
标签:政治外交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