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政治外交论文

近现代日本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编辑:

2013-12-17


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日本政界的“非主流派”政治家无法忍受日本对美附庸地位,更无法忍受部分主权被剥夺的法律安排,他们主张“自立”以及与美“对等”。鸠山一郎(即鸠山由纪夫的祖父)、岸信介(安倍晋三的外祖父)时期就曾积极主张修改日美旧安保条约,谋求日美“对等”。虽然“对等”没能实现,但通过修订安保条约,日本在新安保条约中争取到三项利益,即:日美新安保条约规定了美国保护日本的内容;认定美国不能随便对日本国内的民众运动进行镇压;如果军事基地有变动必须与日本“事先协商”。这是“民族派”(或曰“鹰派”)政治家与美国周旋的结果。自民党执政以来,修宪、重新武装一直是右派政治家的夙愿,但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吉田路线”成为战后日本政治的主流。“内政本位”成为日本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外交安保没能成为政策议论的核心。战后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曾受到中曾根政权的挑战。随着日本的强大,美国开始鼓吹“日本威胁论”。1985年“广场协议&r

dquo;签订后日元升值,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冷战结束后,日本对美国的离心程度加剧,走向“正常国家”成为新的国际环境下日本追求的国家战略目标。日本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力求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并通过多做“国际贡献”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改变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安排与限制。

  这些诉求都是在右派政治家的活动中、右倾文人的煽动下以及右翼组织的街宣声中一点一点地向前迈进。90年代初的“PKO法”、90年代末的“周边事态法”以及2003年的“有事法”,使日本完成了防卫政策上的“三级跳”。由此,日本自卫队走出了国界,日美同盟的作用范围也从地区走向了世界。日本防卫政策从以专守防卫为特征的“基础防卫”转变为具有进攻性的“动态防卫”。“反恐特措法”的制定更使日本获得了“借船出海”的机会。野田内阁上台以来,日美联手拉拢亚洲国家遏制中国“出海”,并使日美同盟急速向“日美网络同盟”发展。在日本政治体制由“内政本位”向“外交安保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日本内政也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以“55年体制”崩溃为先导的“平成维新”正是世纪之交日本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

  1993年,单独执政38年的自民党下野,八党派联合政权诞生。2009年民主党夺取政权,日本“改朝换代”,两大政党制初见端倪。民主党上台伊始,对外主张“与美对等”并构建“东亚共同体”;对内主张“刷新行政”,革官僚的命。结果首届民主党政权鸠山内阁在外有美国的打压,在内有官僚的掣肘,不到一年就被迫辞职。接任的菅直人内阁开始修正民主党的既定路线,他一边拉近对美关系,同时放慢国内行政改革的步伐。不幸的是,他遭受到千年一遇的特大地震以及海啸核泄露事故的打击,一年后也辞职。目前的野田内阁一边倒向美国,一边在联手扩大对华“遏制力”的过程中获得美国的信任,以图在“武器出口三原则”和“集体自卫权”的行使上有所突破,并伺机修改宪法。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