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4-28
公众需求是多元化的,公众能分享到多元化的媒介内容也是公共利益的题中之义。因此,媒体公共服务也应当是多元化的。但在当前,电视娱乐节目泛滥、影视剧作品繁多,节目内容同质化、单一化倾向严重,针对少年儿童、老年人、农村居民、残障人群以及其他社会边缘人群的专门性节目少之又少。这一切归因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媒体以收视率为导向,主动放弃那些社会效益好但制作成本高、经济回报少的公共服务类栏目,转而投向成本低、见效快的娱乐类节目。即使严肃的新闻报道也趋向娱乐化、煽情化。
二、目标选择的功利化
对于电视媒体的目标选择,本文用“有效受众”的概念来描述。“有效受众”是指“含金量”高的受众群体,即倍受广告商青睐的“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三高人群。对媒体而言,他们是“高质量的商品”,可以向广告商卖出高价。而所谓的“无效”人群因为没有“利用价值”被媒体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5]。以在电视荧屏上大行其道的相亲类节目为例。现代社会的“剩男”、“剩女”现象凸显,电视相亲节目的兴盛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意义。
但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这类节目偏离了其本来的社会意义。为追求高收视率,节目更倾向于选用话题性强的嘉宾,她(他)们往往拥有令人羡慕的外表、职业和学历背景;现场的语境或煽情或犀利,偶像剧般的叙事方式几乎成为一种固有模式,从而造成了千台一面的同质化现象。而那些弱势群体的情感问题却被忽视,比如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婚恋问题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
目标选择的功利性造成节目内容的单一性、趋同性。电视媒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在目标受众的选择上如此的嫌贫爱富,有悖大众媒体公共服务的理念。
三、受众主体地位的模糊化
媒体公共服务以公共利益为行为准则,其内涵还应包括媒体近用权。也就是说,受众不仅有“听”和“看”的权利,还应当被赋予观点表达权和公共事物参与权。此外,荷兰学者Irene Costera Meijer提出了“欣赏者”的受众概念,即媒体公共服务要带给公众真正的快乐[6]。不论是“参与者”,还是“欣赏者”,公众的主体地位都得以充分彰显。这也是媒体服务公共利益至上的重要体现。
然而,有些电视媒体的公共节目视野狭窄,缺乏和公众的互动,对于公共事物的报道和评论也仅仅流于表象,缺乏深入的剖析,难以听到受众的声音,更谈不上帮受众解决实际问题。媒体的单向性传播模糊了受众的主体地位,这一类节目已丧失了公共服务的本质意义。
当然,正面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近年来“公共新闻”(另称为“公民新闻”,也可理解为“民生新闻”)的兴起就是媒体公共服务的一个典型表现。
标签:新闻传播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