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辽宁人口问题的紧迫性

编辑:

2015-11-11

(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1953-1964年辽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分别为55.06%与49.22%,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与3.59个百分点;1982-2005年辽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辽宁为71.64%,比全国高出了4.2个百分点。2010年辽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为3270万,预示辽宁劳动年龄人口从此进入负增长阶段。

(2)劳动年龄人口结构。2008年辽宁劳动年龄人口中,15-24岁的占18.48%,25-49岁的占59.03%,50岁以上的占22.49%;而1990年分别为28.3%、59.62%与12.08%。2008年50-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1990年增加了10.41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老龄化趋势。2005年辽宁劳动年龄人口中位数为40.4岁,比全国高4.52岁。。

(3)人口负担与人口红利期。2008年辽宁人口总抚养比为30.62,全国为37.4,比全国低6.78个百分点,辽宁人口负担比全国轻。根据笔者的预测,辽宁1982年进入人口红利期,2022年左右辽宁人口红利期消失。全国约在1990年进入人口红利期,在2030年左右消失,辽宁的人口红利要比全国提前10左右消失。

(三)人口性别结构

总人口性别比处于正常范围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2000年、2005年辽宁总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2.56、100.53。1990年之后出生性别比出现了偏高趋势,最高值为2000年的112.8,但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辽宁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5,全国达到了120.5。

(四)人口文化素质

辽宁省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逐步提高,2008年达到了9.08年,是1964年的近2倍;一直以来辽宁的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年。2008年辽宁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2008年辽宁就业人员中,74.9%为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高中占13.4%,大学专科及以上仅占11.73%;全国这一比例分别为80.4%、17.7%、6.91%。

(五)生育水平。生育水平是影响人口发展的重要指标,无论是对人口总量的多少,还是人口结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辽宁总和生育率在七十年代末就开始接近自然更替水平,之后持续下降,并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9年辽宁总和生育率为2.15,全国为2.75;1990年辽宁为1.56,全国2.31; 2005年辽宁为0.98,全国为1.74.。辽宁自1990年以来的近20年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低于1.5。

(六)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水平。辽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1990年突破了50%,而全国仅为26.41%;2008年为60.05%,比全国高出了14.37个百分点。流动人口数量增加,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辽宁共有流动人口648.2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50%。

二、辽宁人口问题的特殊性与紧迫性

(一)生育水平极低引发的人口自身发展问题

自1990年以来辽宁人口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甚至达到了极低生育水平,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压力大大小于全国,但也引起了一系列人口自身发展问题。人口即将实现零增长,如果持续现在的生育水平,人口总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减少,特别是少儿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人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人口结构老化,老龄化速度快,程度深,十年后人口红利将消失,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二)人口问题所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

1.劳动年龄人口变动与就业问题。辽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人口红利”期,但就业问题却非常突出,除经济转轨等社会原因外,劳动力人口数量多以及在总人口中所以比重大的人口结构,也是引发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根据预测,辽宁在2020年左右劳动力人口数量将开始减少,就业压力将有所缓解;当前劳动力结构老化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这将降低人力资本的活力,甚至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和不足。

2.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辽宁人口老龄化速度非常快,且程度将日益加深人口老龄化而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比全国要来得更早,更突出,更严峻,但辽宁经济社会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准备并不充分。辽宁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建全,城镇基本养老金缺口巨大,个人帐户“空帐运行”存在着风险;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强,农村老人子女数的减少,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老年,空巢老年人数将进一步增多,社会养老服务矛盾将更加突出。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人口问题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试论企业党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试论黄骅湿地的动态变化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