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农村研究论文: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

编辑:

2013-11-13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

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认识到养老绝不是农民个人家庭的事,而是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事业。这一重大惠农政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是拉动内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要求,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将发挥巨大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各地区、各部门应着眼长远发展,针对现实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搞好试点工作。

农村老年人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传统观念,适应新条件下养老机制的转变。一要改变完全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树立多方式多渠道的养老观念。二要打破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划分,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三要改变合居才养老、分居则不管的观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变责任义务关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赡养父母。此外,应进一步强化青少年一代的尊老爱老意识,努力维持家庭养老制度,为迎接老龄化的更大冲击,创造雄厚的人力资源条件。

(二)关注和帮助农村老年人中的脆弱群体

据调查统计,农村中有5%的老年人属于脆弱群体,这主要包括: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丧偶独居的老人、卧床不起和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孩子有严重残疾的老年人、特困家庭中的老年人、家庭中子女有严重养老纠纷的老年人等等。这部分老人都各有特殊情况,而且大多数属于家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国家参与、社会关怀、社区特殊照顾等方式来解决。总之,应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三)健全多方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1、加快推进和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首先要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力度。从新农保试点地区的执行情况看,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地区财政补贴不足、集体补助缺位、转移政策不一等不良现状。因此笔者建议,为了保障普惠式养老金足额到位和新农保的正常运行,必须坚持养老保险的强制性,应将相关规定写入社会保险法,使其具有强制性,并通过预算的方式明确。其次,要加强对个人帐户基金监管,防止跑冒滴漏,减少运营风险,努力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消除农民对新农保政策尚存的顾虑,努力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再次,抓紧制订、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面,解决农村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完善农村社会化救济和“五保”供养制度。最后,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探索建立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对贫困老人的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村老年人病有所医,满足农村老年人衣食无忧和有病能医、身体健康这两大基本需求。

2、继承中国“孝道”传统,使其在新形势下焕发活力。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人对自身价值和天伦之乐具有更大的渴求。家庭是老年人心理寄托、享受天伦之乐的主要场所,家人的关心照料和这种关心照料所包含的浓浓亲情,是社会保障制度难以替代的。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实现社会养老是现什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因此而消亡,相反,‘它对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和改善老人生活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大力弘扬孝道,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这一资源,使其在新的形势下发挥特殊作用。

3、建立农村村落社区养老机制。农村村落是老人家庭以外的“熟人社会”,是家庭养老的自然延伸,其地理优势更“方便”老人的物质供养和精神慰藉。为此,应从三方面加强农村村落社区养老机制建设:(1)加快建立农村的老年服务体系。农村老年服务必须增加包括老年医疗服务、老年生活照料、不能自理老人的长期护理等内容,满足各种需要;(2)尽可能在经济上给老年人以支持;(3)加强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支持。其形式有老年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等;(4)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问题。伴随新农保的逐步推广实施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老人的“物质养老’,在日后不再是大难题,真正的难题可能是精神养老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民娱乐设施建设,发展农民喜闻乐见的老年文化,多组织老人参与集体活动和各项娱乐活动,以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努力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乐”。

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倡导和支持年轻尤‘致富”,促进个人养老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在我国传统养老机制中,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必须寻求完善农村个人养老机制的方法。(1)农村老人在年径时应积极创忆致富,进行经济储蓄;(2)在劳动中不要透支自己的体力,要劳逸结合,多进行养生锻炼,进行健康储蓄;(3)老年人在抚养教育子女的同时,要处理好同子女、媳婿及配偶的关系,做到同辈人、隔代人之间关系融洽。因为情感隔阂是养老的大敌;(4)“征地养老”是新形势下农民自养的一种新模式。“以土地换保障”是一个新的尝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点和推广。

综上所述,养老问题是老中青三代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各代人应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国外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突出的有三点:一是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让老年人和家庭都无后顾之忧,二是根据不同需求建立不同模式的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尽力延长老年人自立、自理时间,减少对家庭的依赖,三是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志愿精神,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充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服务,共同提高。尽管农民养老已获得政府新的制度性安排,但是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方式仍需要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农村土地、子女和集体,仍应作为农民养老的支柱,孝敬老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总之,增加受力面,获得多点支撑,农民的养老保障才能安全而稳固。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农村老人才能衣食无忧、精神愉悦、安度晚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才能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总结:农村研究论文: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相关推荐:

农村研究论文: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前景的解析

农村研究论文:浅析养殖业为主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模式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