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周恩来的人生哲学浅谈

2013-01-07

周恩来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报恩意识非常浓厚。希望在自己长大之后,报答父母和长辈的养育之恩。他在旅日日记中写道:“佛说报恩为无上,我连恩还未报,又怎么能够成佛呢?俗话说得好:‘人要有志气。’我如今按着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以安他们的心,也不枉人生一世。”〔14〕在一岁时,周恩来就过继给叔父做儿子,虽然养父养母很早就去世了,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他们。为了纪念养母,周恩来在旅日留学期间,将养母在少女时代写的诗文带在身边,经常焚香拜读。参加革命后,周恩来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一次也没有回过家乡,为死去的亲人奠祭。对此,周恩来十分伤感和自责。1945年,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十岁时,周恩来到东北投奔伯父,伯父母没有儿子,视周恩来为己出。对伯父的“覆荫”之恩,他在一篇作文中给予了深切的记述。1917年秋,周恩来在赴日留学前,先到东北探望伯父。在旅日期间,他经常给伯父通信。除夕之夜,他遥想伯父在冰天雪地的黑龙江,身边无一亲人,因而无法入睡。

对生父周贻能,周恩来更是父子情深、倍加孝敬。1918年暑假,周恩来从日本回国探亲,父子俩在北京欢聚。但人间总是聚少散多,周恩来在日记中记述了父子分离的痛苦:“最是伤心此日。”“今早生父以四钟行,往南京去。‘昨事伤心方未已,今朝又复别严亲。’此情此景不知若何难受。孤单单既离吾家,又复远吾爱友,伤心之极不复再有言矣!”〔15〕1938年5月,他将父亲接到身边,以尽孝道。遗憾的是,这种父子天伦之乐的时间仅仅四年,周贻能就因中风而不幸去世。父亲去世时,周恩来因病正在医院动手术。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周恩来悲痛万分,放声大哭,泪如泉涌。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执意出院,抱病为父亲守灵,料理后事。

大概是从小失去亲人、四处漂泊的缘故,周恩来十分看重友情,喜欢结交朋友。他认为朋友可以激励自己的斗志,“有友为励,益奋吾志”,因而与朋友交往是人生的一件快事。在交友时,周恩来主张以心交心,贵在知心,以诚待人,以情动人。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周恩来的朋友是最多的,他既有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又有情深意挚的同志情,还有因感于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从对手变为朋友的。

周恩来与叶挺的友谊体现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1927年,他们共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周恩来患了恶性疟疾,连日高烧不退,是叶挺、聂荣臻冒着生命危险,一直护卫在周恩来身边,并将他护送到香港。“皖南事变”中,叶挺被国民党无理扣押,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并积极营救,使叶挺终于重获自由。叶挺夫妇牺牲后,周恩来又为抚养烈士遗孤倾注了大量心血,可谓是生死之交。   最让人感动的是周恩来给杨立三抬棺送葬的事。长征过草地时,周恩来因重病不得不坐担架,当时任兵站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自告奋勇给周恩来抬担架。在饥寒交加、随时有可能陷入沼泽的情况下,杨立三深一脚、浅一脚,磨破了双肩,把周恩来抬出了草地,而自己却累倒了。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不仅参加了他的追悼会,而且坚持要给杨立三抬棺送葬。他深情地对参加追悼会的同志说:“在长征途中,我病了他可以抬我,为什么他临终,不能让我抬他呢?”有恩必报,平等相待,它体现了周恩来对同志的至情至义。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之所以成为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道德丰碑,主要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自我牺牲精神。马来西亚华人领袖庄汉良先生把周恩来比喻为蜀汉时期的诸葛亮,“他由学生的时代,就已献身于国家,为人民做事,担任了二十六年的国务总理,公而忘私,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比于西蜀丞相诸葛武侯”〔16〕。

从青少年时代起,周恩来就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在南开学校读书时,他经常抽出课余时间帮助那些成绩差的同学补课。他认为人生在世,不能像草木禽兽那样只靠自己生活,必须依靠公众的扶持和大家的参与,因而“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17〕。在毕业时,《同学录》这样评价他:“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为他以后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奠定了基础。

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周恩来的公仆意识更加自觉。他认为共产党员对人民应该像“孺子牛”: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现在“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象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18〕。周恩来一生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关心群众疾苦。特别是在担任总理之后,更是时刻心系人民群众。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第二天,周恩来冒着余震的危险到灾区慰问灾民。他穿过一堆堆残垣断壁,挨家挨户地查看,逢人便问:煮米有没有锅?烧柴有没有灶?吃饭有没有碗?他到临时医院看望伤病员,和他们亲切握手,询问伤情。灾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说难以报答总理的恩情,周恩来回答说:“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

周恩来一生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在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带头不吃鱼、肉、蛋,每月的粮食定量规定为25斤,而且三分之一是粗粮。即使是招待客人,也是普通的四菜一汤。在穿着方面,周恩来注意干净整洁,但从不穿名贵衣料。由于国务和外交活动的需要,在公开场合他一般穿庄重的制服,但在家休息则穿普通的旧衣裤,有的还打了补丁。周恩来为政清廉,两袖清风,一尘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