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路探索

2012-10-17

【编者按】中华民族的哲学。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中国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以牺牲自己哲学思维的方式进入社会批判领域,其理论思路给人们带来了表达自我的机会。这种表达会引导个人成为随社会整体而运动的一个机械组成部分,融解并完全渗入社会。

[论文关键词]哲学;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个人;社会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路可以概括为“以小搏大、避实就虚、虚实结合”。“以小搏大”指的是持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哲学家以个人身份来唤起整个社会对他们理论的关注,并试图以此方式影响整个社会,使个人真正与社会有言语的对话,个人用自己真诚的、发自肺腑的对社会的关心来唤起社会整体行为一致的回应,个人希望能够以自己作为燃料,点燃整个社会一致向上升、向前进的热情之火。“避实就虚”是指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影响下的哲学家们避开能给现实带来破坏力的各种行动,在理论上、口头上、文字上、大脑里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这种社会批判会激发社会各派各家在理论观点上的对峙,但不会使理论的对抗转化为行动上的破坏。“虚实结合”是指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但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激烈批判现实,因此社会各派政治运动也大多认为自己就是按照这种社会批判理论去行动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其他的社会革命派都想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力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程体现了西方社会由信神向不信神转化的过程,这个神就是指概念的运动,即西方哲学传统的思维运动。原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社会成员会相互促进、彼此思想上联动,共同主导社会思潮指向一致的统一观念的归宿、目的地,他们希望借助概念的运动来纠正社会全体居民的观念,但是,这种以最高的概念来统一社会思潮的做法后来被不信神的社会运动所代替,这一运动把概念的生成只是看成名称的制造,没有意义或者说没有语词特定的指称来构造语词的整体意义。这样,任何社会概念先是具体为某个名称,然后这个名称被看做是语言游戏的一个环节,它们都处在社会名称泛滥、概念流动的潮流中,淤积于社会潮流运动之深层的东西只是学者们的思维痕迹。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应社会之需转而承担起整理社会思维的工作。活泼的、好动的、机敏的社会观念经过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维的整理,成为一种枯燥的、简单的纲要,这种思维纲要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奉献给社会的最好礼物,思维纲要的给出是倾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心血的一件事,用情感去整理活泼的、好动的、机敏的社会思维必然会使社会思维只剩下思维纲要,思维纲要是学者们(指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下同)的情感加上学者们的逻辑共同运作的结果。

活泼的社会思维愿意奉献给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说明现代社会思维已经有了开放的姿态,社会思维面对自然界、面对世界已经有了对话的渠道,而这个对话渠道真是不容易获得,因为这个渠道的存在表明社会思维已经张眼看世界,社会思维的“眼”的存在则表明社会思维在观察自然界的时候角度更多样了,观察者的地位更加平等了,因为社会思维的“眼”遍布社会的每一个随意的区域,这也就形成了观察世界的多角度。学者们有所准备地接受了社会思维的重托,承担对社会思维的整理工作。社会思维的复杂性、活泼性到最后只剩下一个思维框架,同时这个思维框架却是社会当时最需要的,社会需要一个能够让自己浏览自己历史的目录,社会的历史发展就是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社会自己,但社会从中选拔出的具体的学者们则是社会历史发展这本书的目录的编写者及归纳总结的人。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不辞辛苦地为社会思维整理出思维轨迹、思维纲要的做法,总体上是一种固定模式,这种模式被不断地随着历史时间的展开往后传,随着关心社会整体利益的人的增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的模式也被传开了。社会发展已经能够大范围、大容量地固定某一种社会所选中的思维模式,社会往它所选中的思维模式中所灌注的、凝固这种思维的添加剂就是社会本身的存在方式。社会本身韵存在方式渗透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模式中,经过学者们思维的整理,社会发展线索开始明晰了。尽管社会本身还在继续全面地、辽阔地、各方面齐头并进地发展着,但其中反映这种发展概况的社会存在方式已经被社会批判理论提取出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以牺牲自己的哲学思维的方式进入社会批判领域,学者们的哲学天赋表现只是瞬间的,他们一旦进入社会批判理论之中,则完全沉浸到推动社会向前进的思潮中,而不是停留在思维的原点,等待从此出发上升自己到思维的抽象之处。学者们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他们不重视自己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而把自己当作一个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存在物,这种存在物没有自己的生命,只有与社会一起跳动的脉搏特征。现代社会需要用这样的存在物来克服社会的物化、商品化倾向。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哲学走向社会批判,其中有哲学与社会批判理论的区别,也有哲学与社会批判理论的一致。哲学的灵性迸发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作为个人的存在价值,哲学向社会批判理论的转化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与社会同步发展,将自己奉献给社会的做法,而社会批判理论的提出则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完全社会化的想法。他们所说的完全社会化,就是物化每一个人,而每个人经过物化则消除了自己的个人成就,被当作社会机械中的一部分完全服从社会整体中各部分的机械运作。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自我牺牲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中,会导致社会成员平民化,社会成员思想分散化、个别化,其结果是社会形成有序的、简单的生活节奏。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社会批判理论的一致则会导致社会观念的变化。本来,社会观念就是不断产生、不断变化的,生活的多样性来自于我们不断用新观念来装备自己的头脑,不断地从新角度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改造社会。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那里,社会观念的变化只给社会带来简单、有序的生活,虽然这种生活也是富有变化的、多姿多彩的。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是以自己纯正的来自于心灵的哲学构造出社会批判理论,所以,社会观念的变化所带来的简单、有序的生活,展现的是学者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展示的是一种单纯追求的示范。他们要引导社会现实追求单一,这种单一不是精神、观念的统一,而是让心灵面对单一的现实环境保持沉稳有序、保持平静,心灵因每个人个性不同而展示多样性,社会因个人现实追求的简单不复杂而得享宁静却焕发活力的生活。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从哲学走向社会批判理论的过程中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唯美的社会生活画面,虽然这种美丽主义只是停留在画上,没有走向现实。

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没有走向现实,与实践相脱离,理论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局限,但其理论思路能给当今的人们带来展示心灵、表达自我的机会。这种表达不是把自我凌驾于社会之上,恰好相反,而是会引导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随社会整体而运动的一个机械组成部分,个人融化、融解成社会的一个部分,完全渗透进社会,好像水渗透进沙子,水已经不见了,我们见到的只是被滋润了的沙子,个人是水,被滋润了的沙子就是社会。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带给现当代社会的影响。

威廉希尔app  中国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