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警察心理压力的产生及其处理方式

2013-06-24

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摘要:警察职业的特征决定了警察的心理压力很特殊,各级政府对警力的不当使用以及社会舆论也对警察的心理产生影响。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分析警察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及应对办法。

关键词:警察;心理压力。

近年来,警察队伍中很多警察不是牺牲在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战场上,而是以另有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使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警察职业高风险、高强度和高负荷的特点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促使警察的心理压力非同一般。缓解警察的心理压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警察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这个概念进行了阐释: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体格上的强健,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警察的职业特征。

高风险、高强度和高负荷是警察职业的特点。这三个特点决定了警察所担负的心理压力很特殊,是其他职业群体无法比拟的。警察心理压力巨大的根源,首当其冲的是其职业特点。

高风险。《人民警察法》第6条规定了人民警察应当依法履行的十四项职责。每一项职责中都隐藏着危险,尤其是第一项,即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是警察的责任所在。当犯罪分子出现时,人民警察要冲锋在前;当犯罪分子劫持人质时,人民警察要想尽办法制服犯罪分子,救出人质。警察也是血肉之躯,在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时候必然会有受伤和牺牲。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警察的职责又决定了他们即使有危险也要冲向前去。二者之间的矛盾促使警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高强度。警察的职责之一是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这一职责决定了警察所面临的任务必然是高强度的。当出现扰乱社会治安的情况时,警察必须迅速行动平息骚乱;当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时,警察通过盘问、检查、询问等侦查手段抓获违法犯罪分子,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有骚乱,必平,不平难以稳定社会;有犯罪,必查,不查难以合国法。仅这一职责就决定了警察职业具有高强度。

据人民网2006年11月17日报道:

2005年12月1日,重庆市涪陵区公安局白涛公安分局办公室副主任彭雪松,从十二楼的楼顶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彭的大哥透露,彭生前曾两次到急救中心做过心理咨询。当年11月28日曾闹过一次自杀。该分局一民警认为,彭的自杀是从警的巨大压力所致。这种压力在彭死后已蔓延到整个分局:“当天局里好多人都没睡着觉。警察也是人,心里也担心自己啊。”

高负荷。我国现阶段警力严重不足,与西方一些国家相差甚远。比如,瑞典警察与人口的比例为2.49‰,德国的比例为3.16‰,英国的比例为2.60‰。我国的比例是世界上最低的,有些地区为0.8‰,有些地区甚至不到这个比例。警力严重短缺,必然造成现有的警察承担大量的工作,一个人干了三个人、四个人的活。此外,警察经常加班是常事。遇上节假日、各种大型会议、活动等,更加需要加强保卫,维护治安。

据《江南时报》报道,2004年11月10日晚9时许,云南砚山县维末镇政府门口发生一起枪杀事件。开枪的是砚山县维末镇派出所的一名民警,被枪打死的是当地两名普通老百姓。而民警开枪的原因,竟是他骑摩托车时与行走的市民发生“小摩擦”,双方争执时怒而拔枪射死市民。“这是一起本不该发生的悲剧,真正的杀人凶手应该是民警的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是警察这个特殊职业中所常见的。”当时参与此案调查的一名犯罪心理专家如是说。

长期处于高风险、高强度、高负荷的状态下,不仅损害了警察的躯体健康,而且损害了警察的心理健康,心理压力极大。

(二)政府不当使用警力。

由于我国的公安机关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双重领导体制中又以县以上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安机关的领导为主,因此,公安机关往往受命于当地党委和政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也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激发矛盾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在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动辄调动警察开往事发现场给老百姓以震慑,甚至借助警察采用暴力手段以平息事件。贵州瓮安“6.28”事件、云南蕉农事件等一系列的事件严重影响了警察的形象,也使得警察的心理压力更大。

(三)社会舆论。

人民警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绝大多数警察做到了这一点,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我们的警察在默默无闻地做着他们应该做的事情,除此之外还做了很多他们职责之外的事情。警察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肯定。事实却与之相反,人们对警察的满意度不高,社会对警察的评价也不是很好。发生这种情况大概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警察队伍内部出现害群之马。

有些警察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向老百姓强拿硬要、与黑恶势力为伍,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在重庆扫黑中被查处的文强、彭长健等人,他们曾经是重庆市公安系统的领导人,其一言一行影响着成千上万的警察的形象。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卖官鬻爵、与黑恶势力狼狈为奸、欺压百姓。致使警察的形象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一落千丈。

二是社会对警察的期望值太高以及大众对警察的认识产生偏差。警察身著制服,头顶国徽,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是正义的象征。不管警察维护社会治安也好,还是打击违法犯罪也好,他们都是在履行其法律规定的职责。但是广大的老百姓认为警察无所不能,社会对警察的期望值也太高。有些刑事案件很复杂又缺乏证据,加上犯罪分子很狡猾,所以一些案子很难破获甚至不可能破获,然而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案子,警察都能破获。一旦警察稍有出错或者没有把大案要案破获,他们就成为社会大众质疑和指责的对象。

二、对警察心理压力的处理方式。

警察的心理压力不仅巨大、特殊,而且又不能够避免,所以只能对之进行调适,把它对警察的影响降到最低。主要有以下几种调适方法:

(一)减轻工作压力。

警察的职业特征决定了警察的压力有别于其他职业群体的压力。通过某些方面的改进,可以缓解警察的心理压力。比如,我国现阶段因为警力不足而导致警察工作负荷量大,对此,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增加警力。此外,做到科技强警,这样可以避免警察在一些高风险的环境下执行公务。

(二)正确地使用警力。

警察的主要职责是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警察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其职权,履行其职责。地方党委、政府不能随意调动警察,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依照其权力正确地使用警力,而不是滥用警力。

(三)加强对舆论与媒体的正确引导。

绝大多数警察是好样的,他们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但是,一些媒体往往把少数违纪违法的警察放大,没有看到其他好警察积极工作、不怕累、不怕牺牲的一面,也没有看到警察在执行公务中所面临的危险。警察也是人,但不是超人。在这一点上,社会和大众对警察存在误解。不是所有的事情警察都能做,也不是警察都不会犯错误。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舆论与媒体的正确引导,让社会和大众重新认识警察。

(四)成立心理服务机构。

2000年9月28日,中国内地第一个警察心理服务中心在深圳挂牌成立,第一条专为警察及其家属服务的心理热线也于当日开通。该心理中心除了心理咨询外,还将开展民警心理素质测查、心理训练,并为重特大案件和危机事件的处理提供心理技术支持。通过长期的实践,该中心在处理警察的心理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这一方面,应该大力地推广,并不断地改进。

(五)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医学研究表明,身体越羸弱,承受压力的能力越弱;身体越强壮,承受压力的能力越强。体育锻炼的作用之一是,调节人的心理活动、陶冶美好的情操。通过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锻炼方式,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调节心理压力。在加强锻炼的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喝酒不能贪杯,不抽烟,不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含有较多“色氨酸”、“胰蛋白酶”

的食物,多吃含有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A、C、E,以及钙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人在承受压力的时候最需要补钙,而水果和蔬菜中钙的含量较多。

总之,人民警察是维护我国社会治安的中坚力量,是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急先锋,没有人民警察冲锋在前,就没有社会的安定,人民大众的福祉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应当从优待警。不仅从经济上优待他们,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这一方面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胡万年。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其应对之策[J].公安研究,2009,3.

[2]肖冬梅。谈人民警察心理压力的个体调适[J].辽宁警专学报,2010,9(5)。

[3]李晓莹。警察心理压力的形成与缓解[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9)。

相关推荐:关于异化消费的理性反思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人文社科 > 哲学 >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