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在科学、人性化的管理中建构教师自主发展模式

2013-02-09

教育的发展对教育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管理目的上,要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在管理方法上,则需要改变传统的外压式的强制管理,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尽可能将学校管理的要求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相结合,最终提高教师自我潜能的开发,促进教师自身主动、全面地发展。

2. 1. 正确认识“规范化”与“人性化”管理的辩证关系。

“规范化”与“人性化”是辩证统一的。

没有制度为基础的人性化是没有底线的人性化,无异于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但过分的精细与规范会束缚师生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制约师生发展的镣铐,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精细规范不是越细越好,不能让精细规范化管理成为学校简单量化管理的保护伞。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痕。只有科学、人文的管理才是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才是学校管理追求的终极日标。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最核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师管理是第一要务,“师本”才是最大的“本”。培育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是科学化与人性化融会的和谐教学管理。

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沉睡的需求; 制度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激励人精神中潜藏的能量,管理的秘诀是尊重,制度的核心是真爱。只有严格的管理不是完整的管理,是一种脆弱的管理、不负责任的管理; 只有专制的制度不是完善的制度,是一种没有活力的制度、缺乏人性的制度; 惟有在了解信任的基础上给教师充分的成长空间,用尊重和关爱去唤醒内心和激发潜能,这才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以人为本”。平等是阳光,民主是养料。由于我们注重了人性化,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才能够深入人心,才有人人为规范化教学管理献计献策、个个为规范化教学管理探索实践的局面出现。

因此,我们应既追求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制度下的井然有序,又要以尊重和发展人为核心,让师生的智慧和创造得以实现。

即在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相互融合中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和谐发展。

2. 2. 营造“刚柔相济”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各具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这种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刚性管理”的强制要求下是难以形成特色的。因此,当我们面对忽视教育规律的细节拷问管理缺失时,必须要科学、系统、辩证地理解和冷静地执行规范化管理理念,做到剔除繁杂、浓缩精华、简繁得当、刚柔相济、突出实效。

科学规范地管理需要“刚性管理”,因为制度制定以后关键是执行,再好的制度没有人去执行或执行不力也是没用的,设定的制度就会被架空,其严肃性也就值得怀疑; 但刚性并非“生搬硬套”、“照搬照抄”,有时,过度的“刚性”恰恰是对科学规范管理的误解。科学规范化管理也需要“柔性管理”,它不是简单细化各种规章制度,不是实行“人海战术”的管理行为,它应是一种极富文化特色的管理理念,既要体现管理制度细致落实的“刚性”约束思想,又要体现以优秀学校文化为背景的文化“柔性”浸染的需求。“以人为本”绝非是“随人所欲”,和谐也绝非是“和稀泥”,和谐必须有制度作保障。规范化是目标实施的制度保证,而人性化则可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它们相互连通、浑然一体,切实有效地控制着教学的全过程。

2. 3. 关照教师的“主体精神”与“个体生活实践”,发挥教师个体生活实践性知识的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应该关照到教师个体生活实践知识的作用。因为,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教学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简单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富有共性的“原理性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尊重并重视教师个人已有的教育生活经验和观念,并能把一般的教育教学“原理性知识”

与教师个人的“生活实践性知识”加以整合,而 能 够 做 到 这 一 点 的 只 有 教 师 自己。[6]( P41 ~45)只有教师自身已有的“理论”和“知识”被发掘出来,教师在接受外来理论时才能找到结合点,才会进一步去思考是否要改变自己已有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情感感受以及其他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因此,推行规范化管理需要师生主观上的认同,客观上的积极配合,不能缺少人文关怀和灵活性,要构建“教师本位”,即要让教师成为自身职业实践的活动主体,并在机构交往中获取特定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必须通过公平、探究的话语互动来实现。

过去我们对教师专业化过程的内涵理解,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自上而下的、群体的且被动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往往会被忽视,教师发展的自主性、自由性得不到体现,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化的工具价值,教师专业化过程就得不到教师的支持,教师就不会主动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需要重新思考: 为了应对教育改革,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发展; 我们是否为了满足某些具体的目标,而只是重新组织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或者需要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支持教师发展。所以,在建构教师教育模式时,应该考虑到“教师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观,调动教师积极性,将教师的工具价值与教师的本体价值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主动参与教师教育,才能让专业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得到最高效的发挥,加速教师自主发展的进程。

2. 4. 以高校培训制度与高校学习制度为切入点,创建学习型组织与团队学习机制。

面对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高校应以构建高校培训制度与高校学习制度为切入点,建立健全终身教育制度,把终身教育的理念体现在各项规章制度中去。

从现代经营主义思想来看,学校组织要营造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教师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继而使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发挥,依靠“学习型组织”的专业对话、自主判断、行动研究、行业伦理来驱动。

构建共享、团队合作机制,搭建交流平台。学习型组织要促进各部门间的联系,通过交流共享学习成果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工作的绩效。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学习是最大、最有效的资源,倘若能善加利用,可大大提升组织的效能。为此,组织可以通过成立共同操作沟通系统,开展相互交流活动,能够不断地获得和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经验,学人所长,补己之短。

建立学术交流制度,聘请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或聘请国内大学、研究所的教授专家来校任兼职导师。定期在系与系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大学与大学之间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或讨论会,特别是举行跨学科的学术讨论会,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促进其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建设专业团队。要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必须依靠专业团队,以专业团队为学习单位的组织是改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它可以有效地构建起一个具有共同心向的信息场,以此唤醒教师彼此的职业意识,激发起“学习是我生命的内在需要”的动机; 在具有相互关怀、相互督促、相互支持的多种互动机制中,在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关照下,借助集体的智慧,实现每一个教师的充分自主的发展。

确立校本培训的新思路,构建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双向的互动交流平台,将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联、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进而达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

2. 5. 从选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立起适合教师健康和谐成长的环境。

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在社会保障机制健全的情况下,走出校际人才封闭、甚至区域和国际人才封闭界限,开阔选用视野;尊重高校的功能和使命,通过高校制度的创新,逐步改变高校行政级别“制度”,取消与社会行政部门一一对应的机构设置,切实改变高校教师的单位人身份,使之从行政级别划分中“分解”出来,以广纳贤才的胸怀,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适政治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职、责、权分明,互相监督,彼此协调和合作。从实际出发,赋予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代会等相应的权力和权利。优化上述机构组成人员队伍,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给教师自主发展提供最优的成长空间和环境; 不能一味地靠一些优厚条件“吸引”人才,这不利于培养“忠诚”的人才。应注重内部组织文化培育,思考“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的具体措施。从机制上增强高校教师的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幸福感、成就感,促进教师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自己所在高校的前途和命运真正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所在高校的发展尽心竭力、贡献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