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2013-01-18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荣辱观,它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荣辱观是指人们对于荣与辱的看法,回答的是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荣辱观古已有之,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荣辱观也是不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 。

一、荣辱观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

1. 从青少年认知发展看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和认知机能的形成及认知方式随着年龄、经验增长而发生的变化。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着个体心理发展水平。根据皮亚杰的划分,青少年阶段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对于“荣”或“辱”的分析判断,不会局限于某一事件或客体本身,而是基于自己的可能性思维,运用假设检验来分清“光荣”与“耻辱”,对某种抽象的思想意识进行“荣”与“辱”的判断与分析。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达到一种“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观点采择水平。他们不仅能够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对方的荣辱观,而且能够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人的荣辱观。另一方面,他们又存在着自我中心的局限,常常认为别人也和他们自己那样关注自己,因此,他们的荣辱观往往具有个人的独特性和局限性,在对客体行为、思维意识进行“荣”与“辱”的分析判断时,还不能有效地对自我进行控制,还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自己的观点影响对他人观点的判断。

2. 从青少年同伴关系心理看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个体步入青少年期,他们会重新建构自己的同伴关系,从而体验全新的同伴经历和心理发展状态。同伴关系可以在青少年个体间升华成一种独特的“同伴团体文化”,同伴文化一经形成,便具有排他性,拒绝与自身共性不相容的那些特性,以维护自身的独特性和统一性。另外,团体中各个青少年个体自身也有追求一致性的期望,以使自己获得归属感。他把同伴文化作为自己个人特征的象征,认为这种同伴文化代表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等。在具有共性和相似性的青少年集合体内,每一个人的荣辱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其他人的荣辱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对其他人的荣辱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每一个人形成的荣辱观、价值观必然会得到其所处团体中其他成员的认同,同时,每一个体也认同所处团体内其他成员的荣辱观和价值观。3. 从青少年自身情绪情感看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

个体在青少年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情感冲突。一方面,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具有温和、细腻、固执等特点,同时也具有强烈、狂暴、可变性等特点,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的心理特点。这种情绪情感发展的个体差异导致了个体在荣辱观上产生差异,并青少年荣辱观的形成和发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是”与“非”、“荣”与“辱”的判断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其判断还并不清楚,他们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能力还较薄弱,其荣辱观和价值观也容易受到这种冲击。其次,青少年情绪不够稳定,既有“惊涛拍岸”般的激动,又有“和风细雨”般的柔情,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随着情绪的波动与突变,青少年对事物、观念、行为的判断也会受到这种情绪突变与波动的影响。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荣辱观教育时,必须考虑青少年情绪不够稳定的特点,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使青少年认识到自己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要提高青少年的情商,使青少年能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对自我内部体验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更开放。这样,青少年在分析事件、思想、观念、行为的是非荣辱时就会做出更客观、更理性的判断。

4. 从青少年的道德心理发展看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

道德是指为某一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道德心理则是要揭示道德与心理的关系、道德知行的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和状态,以及道德对心理失衡的调节等。柯尔伯格(Kohlberg) 使用在道德发展选择上有模棱两可困难的道德两难问题,确定出个体从儿童到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存在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青少年进行道德推理判断的过程就是其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思想、观念等进行是或非、荣或辱的判断的过程,也可以看做其荣辱观发展的阶段。所以,青少年的是非荣辱判断的标准也是先“外”后“内”,即先依据外在的标准,再转变到依据内化到自身的社会规则或者公众期望,最后再依据完全内化的、自己认为对的标准来判断。我们要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使青少年基于内心发展出来的标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相一致,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一致,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敢于抨击邪恶势力相一致;使青少年真正懂得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同时也真正懂得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1 开展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在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各类心理课程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特点,结合心理课程的特点,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科学设计内容,采用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其次,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青少年同伴团体文化发展的主流,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同伴团体文化”,使青少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第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为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在活动中渗透正确的辱观、挫折观、考试观、恋爱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大是大非、大荣大耻,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小事,从点滴做起,“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使青少年学生不仅认识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遵纪守法是“荣”,也要让学生懂得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说粗话脏话,关心同学等等点滴小事也是“荣”。学校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时,要防止“一刀切”、笼统化,要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求与不同发展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情绪情感差异、道德判断能力和受教育程度相结合,加大针对性,注重实效性,避免空泛性。21 开展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心理健康的教育系统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工作环节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念。学校要使家长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家庭对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载体,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影响。学校还可邀请家长参与专题座谈会,学校与家长就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等问题畅所欲言。家长在这种互动中会自觉纠正以往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从而有利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家长要以自身行荣拒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的言行,使孩子从家长身上的真善美人格特质中得到启发,受到促进,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31 开展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教育是指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等等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 。首先,要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荣辱观教育体系,努力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实践育人中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媒体要凭借自身特有优势,下大力气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载体,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氛围。总之,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点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各方形成有效合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