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三好学生评选不可废除的心理学分析

2013-01-18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关于三好学生评选不可废除的心理学分析

前不久,一位专家在一个基础教育学术会上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并列举了评选三好学生会过早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等种种弊端以为论据。但我认为该专家仅考虑到了评选三好学生的负丽效应,却忽略了其积极作用。新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消极强是由于一种刺激的排除而增加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根据上述理论,我们不难发现,评选三好学生有两大积极作用:其一,对于当选三好学生的同学,很明显,这是一种积极强化,它可以激励学生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其二,对于落选的同学,这是一种消极强化,它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改进不足,完善自我,不断向实现“当选三好学生”的目标努力。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生,也可能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当选三好学生的同学可能因此而骄傲自满、洋洋自得;而落选的同学则可能产生自卑的心理,灰心丧气,以致自暴自弃。对于同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呢?因为这里还涉及到学生成败归因模式的问题。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成败的原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一、内归因和外归因。努力、能力、个性等原因都是内源的;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原因都是外源的。二、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原因都是稳定的;努力、运气、心境等原因都是不稳定的。三、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努力等原因都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运气等原因都是不受个人意志控制的。韦纳又把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行为责任)归结为四个因素: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将三个维度和四个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三维度模式”。(见下表)

归因的三维度模式

内部的 外部的

三维度 稳定的 不稳定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不可控的 可控的 不可控的 可控的

四因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韦纳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以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因素;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那么以后考试不大可能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性的因素。因此,对于“三好学生”的问题,我认为其症结不在于这一制度的存废,而在于在评选结束之后,教师还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归因。例如,我们可以告诉当选的同学之所以能够当选,是因为他学习努力、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等。告诉落选的同学之所以落选,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在某个方面,比如学习成绩、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希望以后能够努力改进,争取下次当选,从而为他树立一个进步的目标和模仿的榜样。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尤其是在儿童阶段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来学习的,学习者是主动的个体。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即通过他人的行为从而掌握运动技能、习得态度和其他行为,这一学习又可以称为榜样化。儿童模仿他人的动作、通过观察真实世界中的成人行为或通过看电视,可以学习到攻击行为,也可以学习到友善与仁慈。同时,儿童也会从行为者的行为结果强化与惩罚中进行学习,班杜拉将这种强化称为“替代强化”:当儿童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时,更倾向于自己表现出这种行为;当行为受到惩罚时,倾向于较少地表现这种行为。可见,在对学生的惩罚讳莫如深的今天,通过评选三好学生这种“奖优”的方式为其他学生树立一面旗帜,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即便在成人社会,我们不是还要年年评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先进英雄人物吗?正如北京市教委负责人说的那样,“任何时代、任何群体都需要他们的榜样,废除三好学生的建议太极端”。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来看,还是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看,三好学生的评选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能否让这种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看我们教师如何把握和正确利用了。至于该专家所指出的评选三好学生带来的种种弊端,那只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