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现象提示我们,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我们对男女两性采取的泾渭分明的教育策略可能有些时候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有许多学者提倡“双性化教育”。我国学者胡江霞于1996年首次提出,教育要结合理想的“双性化”性别模式,进行合理的“因性施教”。之后,掀起了一股“双性化教育”的热浪,相继有学者提出,作为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适当采取一些促进儿童双性化的措施,培养比传统男性化女性化更加优质的儿童;作为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树立先进的性别观念,从日常学习和学校活动中影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吸取男性和女性的优良品格,诸如注意培养男孩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一面,培养女孩子勇敢、果断、坚强的一面。由于性别规训贯穿于人社会化一生的整个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要改变单性化性别规训对人的束缚,可以在多个领域实施“双性化教育”,以培养尽可能多的较充分发展的“双性化”个体,实现性别之间的教育公平、性别公正,从而对男女两性均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对男女两性进行双性化教育,不论是对社会的进步而言,还是对男女两性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而言,都是一种十分积极的进步。
在日常交往过程中,鼓励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在交流和互动过程中,相互学习对方积极的方面。对此,学校可以采取一些男女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和学习兴趣小组,这不仅可以促进他们跨性别交往技能的训练,又能够加强他们跨性别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在这种跨性别的学习和活动中,培养了他们在需要男性气质的时候果敢和坚毅,需要体现女性气质的时候柔情、体贴和富有同情心。这不仅是教育的进步,也将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进步。
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双性化”这一完美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双性化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完善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我国学者李立娥提出以下策略:1、在微观层面上要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如:①对学生昕读之大量历史的、现代的各种体例的文本,怎样重视、如何引导大家消除性,NN板印象的影响、树立双性化的新形象还有待研究;② 对年龄更大的群体,如对两性成人实施“双性化教育”的重要性、高效性还有待细化。2、在宏观层面上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针对人终身社会化的各场域,国家还可出台相应制度,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中,可出台可操作的规范性政策方案。这方面,我国台湾地区做得较好,台湾地区在颁布的“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健康与体育领域暂行课程纲要(草案)”中,对中学三年级的学生明确要求:“学习双性化(刚柔并济)的性别角色,并应用于家庭、学校与职场。”
四、讨论
经过对双性化人格的优点和长处的讨论和总结,我们看到到目前为止,双性化人格被大多数人群所认可和接受,双性化人格特质具备其他性格模式所不具备的完善性和完美性,国内外诸多关于双性化的研究为双性化的完美人格提供了佐证。这对于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启示也有很重大的意义,“双性化教育”也将作为新的教育思想,应用于现实的教育实践之中。然而,关于双性化人格的完美性在一些人群中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结论,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关于性别发展的方向是趋于近似还是其他模式,这一直是人们讨沦的问题。另外,双性化模式的教育也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去探讨和完善。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下一篇:简析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