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运用积极心理学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3-01-16

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的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三大方面:一是积极情感体验。主要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其产生机制。二是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研究的关键是制定积极人格的分类,只有对积极人格特质进行了正确的分类和界定,才有可能为测量、编制量表等提供基础。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在怎样运作方式下才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

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通过不断地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而获得良好的生活”。这一理念对于研究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全面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围绕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如何在实践操作层面提炼工作理念、指导思想,在积极心理学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工作实践中,许多做法值得深入探讨。

积极心理学理念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理念,借鉴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各个学校自身的特点,需要做个别化处理。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工作实践层面的指导思想应该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达成、内容、手段方法、资源利用以及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构建方面都有独特的思考。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兼顾治疗与发展,即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与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控,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健全的培养。在方法与手段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减少说教和灌输,让学生自主、自觉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这也包括让学生自觉自愿地组织、参与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学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学生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自身积极的配合、努力,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学校要提供给学生自我心理成长的条件,创设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不仅如此,学校还要起到整合资源的功能,将社区、家庭和学校的整体育人优势加以利用。

基于以上分析,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在个体工作层面,也在宏观视角提供了工作的方向,具有良好的操作意义。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思考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大环境的构建。

首先,完善制度建设是保障。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往的工作中,德育工作被视为学生心理和思想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然而,心理工作不同于德育工作,首先要从制度方面做好保障,建立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保障工作经费投入、软件硬件设备配备等。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大环境建设。

其次,全体教育工作者心理教育观念的提升是关键。从学校领导到各级各部门,再到授课老师,需要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将大学生对生活、对专业、对学校的满意度,逐步提升,增强主观幸福感水平。这是一个系统工作,从学生入学到就业的每个环节,如果能给学生提供精心的指导和积极的关爱,势必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力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再次,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推动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工作的进程。大学的功能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项主要功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心理学科利用自身专业和师资优势,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势必辐射到全社会,而社会会带来正向的反馈,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服务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

2.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微观层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