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2013-01-16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应用始终是运动心理学事业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我国运动心理学所取得的方方面面的进展和成就,都与实践应用环节密切相关。这些应用领域即包括了高水平竞技运动、学校体育,也包括大众锻炼和健康领域。形成了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

1.2.1 奥运会科技服务的历史性成就

特别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以2008 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运动心理学科技攻关与服务为代表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心理应用近年来取得突破性发展。中国的运动心理学同行与超过20支中国奥运会、残奥会代表队合作,为他们提供运动心理学的帮助。工作内容主要涉及运动员的自信心、动机、情绪、注意、意愿、认知、疲劳和人际关系等8 个方面。通过建立心理行为程序、系统模拟训练、宣传与教育、心理演讲、应对策略库、运动心理学专家支持网络系统等途径,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自主生理相干系统、RPE 与冲刺策略干预等方法,借助奥运会移动心理调节车、音乐心理调节等形式,有效地解决了主场心理压力等运动心理学应用难题,使得运动心理学的应用工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辉煌在一个侧面反映了运动心理学应用工作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可以简单概括为:高水平、高质量、大规模、大范围,与竞技体育训练竞赛过程深度融合,实践工作得到创新理论的引导和支撑。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我国运动心理学应用工作的一次检阅和展示。

1.2.2 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在高水平竞技运动心理应用工作大书特书的同时,运动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在其它领域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无论是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建设、锻炼及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干预,还是在帮助不同领域个体或团体中追求卓越表现、指导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到运动心理学的用武之地。2006年1月13 日季浏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要“力图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从终身体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等新的视角,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处处体现了心理学规律在学校体育中的广泛应用前景。另一方面,司琦等人以150名听力残疾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准实验不等同比较组前后测设计,使用散页印刷品为主要干预方式,对其进行了12 周针对性的干预实验。研究结果部分证明了以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干预措施有效影响了听力残疾学生锻炼阶段变化的准备水平及心理决定因素,但完全没有影响到其锻炼行为水平。针对听力残疾学生这类特殊人群,仍有必要进行促进其锻炼行为水平的后续干预研究。上述应用和干预研究或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规律指导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干预,或者利用身体活动(体育锻炼行为)的独特优势对个体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进行干预。将体育运动与心理现象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运动心理学“身心合一”的特点与优势。相信随着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伟大进程中,运动心理学应用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2.3 运动心理学应用的近期特点

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实践应用过程中,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应用特点。

1.2.3.1运动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应用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张忠秋等人为代表,主张以运动心理学为平台整合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联合攻关,并在国家跳水队取得成功经验[34]。使运动心理学的干预手段能够与难度技术分析、训练状态监控,乃至训练计划安排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从而达到了系统最优化。

2.2.3.2新的实践理论与思想出现

实践的发展需要有效的理论作指导。过去在我国运动心理学实践应用中由于实践工作者缺乏系统理论曾经存在简单照搬国外理论和重复工作的现象。在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无法得到有效积累。近年来,广大运动心理学应用工作者开始自觉地发展建立一些具有原创性的实践理论和指导思想。这标志着中国运动心理学实践应用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1.3 理论领域发展:新观念,新尝试,新创造

根据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运动心理学学科在研究与应用领域内的成果,最终通过理论的发展反映在知识体系中。近年来,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开始从借鉴国外心理学理论向发展建立自已的运动心理学理论转变。这一转变虽然只是初步,却能够反映中国运动心理学在几十年发展积累基础上的升华与创新。在这些理论创新中,有基于一线应用和实证研究基础的逆境应对理论,有心理学母学科概念与体育运动实践相结合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的提出,有反映中国传统文化觉醒的新的运动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理念,也有跨文化比较下的理论比较与建设。这些理论虽然涉及高水平竞技运动和锻炼健康行为等多个领域,但大都具有面向实践应用的特点。这与运动心理学的应用学科性质相一致。

姒刚彦提出的逆境应对理论从重新定义理想竞技表现入手,在回顾已有运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指出,已有理论在实践中存在难以操作性定义、静态视角,以及难以评价等困难和不足。提出理想竞技表现是指在竞赛中对各种逆境的成功应对。从而发展出一整套逆境应对训练模式和逆境分层模型。对高水平竞技运动中的运动心理学应用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张力为等人在总结大量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的新定义,即运动性心理疲劳是运动员在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被不断消耗,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时所出现的心理机能不能维持原有心理活动水平,即心理机能下降的现象。并可从从情绪、认知、动力、行为和生理等5 个维度的改变上得到反映。这一定义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成因,表现等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理论倾向或者思想觉醒同样来自高水平竞技运动心理应用实践。张凯、刘淑慧、姒刚彦等一大批应用一线工作者在近年相继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运动员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中的重要应用价值。“道与术”、“境界”、中国朴素辩证思想、发展观等具有高度文化契合度和认同感,同时又具有丰富心理学价值的妙语警句在关键时刻帮助运动员或坚守,或顿悟。在运动心理学应用的“科学”与“艺术”属性之争中,如何寻求平衡与统一,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