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校改革带来的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等等, 无一不使贫困女大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另外社会用工还存在性别方面的歧视, 贫困女大学生毕业以后在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等方面, 同样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4、学校和社会在经济救助时的方法不当或失误也是原因之一。毫无疑问, 学校和社会对贫困学生采取了许多救助措施,如; 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生活补助等, 也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但是我国现行的救助措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助学贷款手续繁杂< 勤工助学岗位有限。 慈善事业尚不发达, 机制尚不健全, 社会救助不完善、救助过程中又很难满足有些学生隐私权的要求等。所以在安排上往往是当别人参加集体活动时, 贫困学生要从事简单的体力重复劳动。这使他们感到因贫困和别人不一样。另一方面善意的举动实施不当又会使贫困女大学生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施舍” , 自尊心受挫, 从而加重了心理压力, 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救助, 心灵上却受到了伤害。
5、社会矛盾的突出和激化。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人了一个新时期,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形势鼓舞人心。但是由于在改革中利益的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 由于人们之间收人差距的拉大, 由于新旧体制转换所带来的震动和磨擦, 还由于党员干部中官僚主义特别是腐败现象的滋长, 使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甚至比较尖锐。这种社会矛盾在大学校园里集中表现为贫困生群体的存在。这在贫困女大学生看来, 本来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就是由于家庭背景不同而差距日显, 这个感觉往往让贫困生困惑而痛苦, 给她们的心理成长造成冲击, 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问题, 除了一般的封闭、自卑、缺乏自信外, 偏激、悲观和仇视感也有所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让她们在心理上产生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使校方的管理也面临难题。从主观上来看, 主要是与其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有关。当前我国高校女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4岁之间, 相当于青春中期,青春中期是心理发展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是一个人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同时又是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困惑期。对于贫困女大学生来说, 一方面由于我国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其身体发育快, 但身心发展呈不平衡状况较为普遍, 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 心智能力无法控制生理成熟而衍生的冲动< 另一方面又因家庭困难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 当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生活遇到困难、学习成绩下降时, 就会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 表现出悲观、空虚等苦闷心理< 当自我意识分化, “ 理想中的我” 与“ 现实中的我”发生矛盾冲突时, 会产生一种内心痛苦和不安感< 特别是面对当前贫富差距增大、多种文化、多种价值体系抉择的状况, 面对激烈的竞争, 往往会产生情绪消沉、低落、抑郁、缺乏自信等不良心理, 甚至会在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误入歧途。
心理健康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强弱。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素质, 是人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的中介和载体, 也是人们成长的基础和保证。它关系到人们生命的质量、人生的成败。因此, 笔者认为, 重视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救助, 加强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 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一是应建立专门的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卫生保健机构, 以多种形式为女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提供服务。这些专门机构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咨询的针对性, 而且也有利于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二是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协调配合, 把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结合起来。为贫困女大学生多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使她们能够通过实践的锻炼, 开阔视野, 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充分发挥女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许多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难题特别是生理上的困扰时, 常羞于向人请教, 女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她们的亲近感、安全感和信任感。四是进行定期的心理普查。对大学生包括贫困女大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是科学而全面地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为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同时通过普查可以及时了解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第二,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贫困女大学生,应根据她们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让她们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以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 帮助贫困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 勇敢地面对生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构建起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同时,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 让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 加强心理健康意识, 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
第三, 加强对贫困女大学生的针对性心理辅导。
1、要帮助她们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身的贫困问题。让她们懂得贫困的境遇是暂时的、是可改变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要正视贫困现实, 要自信、自强、自立, 把因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生活的动力。
2、有意识地引导她们提升自己的未来成就的期望值和个体的自尊需要, 通过人际交往以及获得课业和活动任务的成功经验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同时, 强化贫困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成材意识, 改善和发展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激发她们追求自身价值的热情。
3、对她们进行社会适应教育,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适应能力是个体面对新的或变化了的环境,内部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能力, 即能积极运用外界环境提供的条件, 机动灵活地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和行为控制。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刺激源之一就是环境适应不良和人际交往障碍。出现这一问题与她们不能适应变化、缺乏人际关系的知识和人际交往的技巧有直接的关系。其自身情绪和情感的内隐性特点, 也加大了人们了解她们内心世界的困难。因此, 要帮助她们学会悦纳自我, 不苛求自己, 不要经常用“ 理想自我” 去苛求“ 现实自我” 。学会全面接受自己, 包括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本着真诚、尊重、平等、相容等态度与人交往, 学会与同学交往的技巧, 使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氛围之中。
4、进行耐挫能力的教育, 使她们勇敢面对社会现实。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的耐挫能力, 要使她们懂得人们需要的满足是不能高于现实所允许的限度的。要引导她们根据主客观条件确立适度的抱负水平, 有自知之明。只有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估计, 才能避免欲达而不能带来的心理挫折感。同时还要教育她们在一旦受挫后学会理智性反应,避免情绪性反应。根据客观现实和自己能力条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 使之更符合实际, 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这样不但不会产生挫折感, 还会增强自信心。5、为她们提供情绪宣泄的有效机制。一个人处在挫折困境之中往往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 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如果不能适时地宣泄出来, 就可能被累积而导致病态的心理乃至极端行为的发生。所以要注意与贫困女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 可采取个别谈话、意见箱、电话热线咨询、心理咨询等方式,让她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忧愁, 把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 以达到内心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