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大学生对两课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及对策

2013-01-15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浅谈大学生对两课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及对策

一、教师和教学方面的因素

1. 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的理论功底是否深厚, 知识面是否宽广, 是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讲课是否具有艺术性, 语言是否精彩, 表达是否流畅,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 都是决定讲课效果、课堂气氛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性因素。“两课”教师在自身的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局限性, 有待于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提高。

2. 教学模式的非科学性

我们仍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 虽然教育界的理论专家们以及众多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 但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我们运用的仍然是“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老师是信息源, 是知识的灌输者, 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体现, 是一个纯粹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习的兴趣比较低落, 学习的效果不好就勿庸置疑了。

3. 教学安排的单一性

从教学安排来看, 高校的“两课”是作为全校的政治理论课开设的, 每个学生必须要学, 在这门课上, 任课老师的备课、教学进度、讲课重点、难点、作业及其批改、考试和标准答案、阅卷等方面, 都是统一安排和要求的, 教师的自主性很弱。这种缺乏个性和特色的教学, 也是导致大学生对“两课”不感兴趣的一个原因。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对“两课”是非常轻视的, 带有不少成见, 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大学里根本就不要开设“两课”。

1. 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即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的多元化。这些变化必然导致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的相互撞击和斗争的加剧。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影响和制约学生成长的因素日益广泛与复杂。大学生的思想在很多方面还不定型, 不成熟,判别是非的能力、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都还不是很强, 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到来自于国际社会各个方面思想观念的影响。

2. 国内小环境的影响

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中, 经济和社会生活必然发生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多样化”的社会存在形式必将影响并变更原有的道德观念。例如, 以功利、效率、平等、合作等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新的道德价值取向与平均主义、保守、惰性等品质的矛盾, 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尖锐冲突。这种道德转型, 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 既有积极的成份, 也有消极的影响, 尤其是在不少大学生的思想中, 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的成份占有一定的比例。

3. 理论和现实的矛盾

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导致了道德转型,在社会道德生活中, 出现了许多道德滑坡的现象, 例如,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盛行; 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在面临着危机。我们的青年学生耳濡目染着这一切。但在我们的“两课”教育中, 有很多内容都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与现实生活的反差较大, 致使学生认为老师讲的都是一些空话、假话, 根本不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学了也没用。

4. 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之前,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 出现了政治狂热化的局面。而现在, 我们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由过去的以政治为中心向现在的以经济为中心转变,必然在人们的思想当中出现了政治淡漠甚至冷漠的情况, 这种思想状况也必然会影响到青年学生。

三、高校领导部门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