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行为中,除了个人自身的机体因素以及来源于个人之间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传统的风尚、习俗、典章制度、哲学信仰等等的影响”,怀特称以上因素为“人类行为的超个人因素” ,也就是文化因素。文化是社会存在的一个结构性范畴,并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现当代社会学中,无论社会统一说(即认为社会是一整体,要理解任何社会行为都要将它同整体联系起来),还是社会分裂说(即认为社会不同领域各有不同的模式,按照不同的节奏变化,且由不同的甚至相反方向的轴心原则加以调节),皆不否认社会存在的
基本构成之一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不相同的文化。这一事实注定了社会心理的文化特征。当个体的自然属性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接触各种社会因素,从而发展了复杂的心理活动时,是不可能排除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的。这种观点可以从文化人类学著作中得到有力的支持。米德(M.Mead)30年代在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社会Arapesh、Mundugumur和Tchambuli进行了有关男性特性和女性特性的比较研究发现,Arapesh部落的男性和女性均表现出西方社会的女性特征,Mundugumur部落的男性和女性均表现出西方社会的男性特征,而对Tchambuli部落来说,其女子表现出西方社会的男性特征,其男子表现出西方社会的女性特征。根据M Mead的解释,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文化所致。
2.2跨文化心理学的文化考察
60年代以来,随着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这一领域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兴盛起来,垂帝司等(H G Triandis et a1)主编的六卷本《跨文化心理学大全》的第5卷就称作《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取向的跨文化社会心理学把人置于特定的文化情景中进行考察,着重研究文化作为一种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所起的影响和调节作用。因此,它与主流的社会心理学(包括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那种通常只是把文化因素作为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背景变量的做法不同。它的这一特征对当代主流的社会心理学以西方文化为本位所造成的偏差有纠正作用。因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几乎全由西方学者从本国文化出发提出,这些理论对其它文化是否具有普适性,都可以运用跨文化的方法加以验证。从对理论的跨文化有效性进行验证来说,不同文化不存在中心与边缘、强势与弱势之分,皆具有同等价值。但目前跨文化研究的参照系仍然是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的那些已有的课题、理论和方法,比较的主体仍然是西方文化。非西方学者所做的工作基本上停留在从当地社会文化出发,运用西方的工具验证西方理论的水平上,至多再做一些修改和加工。杨国枢(1993)称目前的跨文化研究是“拟似跨文化心理学”由于跨文化心理学以验证西方已有的理论或方法的跨文化有效性为能事,因此它无法对非西方社会文化中那些较为独特的问题倾注关心,因此也无法把握那些基于独特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真相。这也是进行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重要原因。
3.本土化:走向多元社会心理学的途径
3.1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兴起
“本土化”是一个至今为止在学术圈内尚未获得一致意见却被广泛使用的术语。本土化运动的出现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社会心理学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而言,可以归纳成这样几个方面:
(1)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社会及其行为科学所研究的问题,所创建的理论,以及所运用的方法,常受社会与文化背景的影响??”lv]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普遍的解释力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知识。要使外来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知识能有效地解释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社会现象,就必须使之首先与该民族或地区的社会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相结合。令人欣慰的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局限于以吸收外来知识为主的第二和第三世界学术界,而且也包括了美国学术界的许多有识之士,甚至最早提出这种看法的就是从事跨文化研究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2)肇始于7O年代的现代社会心理学的那场危机,不但使本来踌
躇满志的美国学者对传统的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为特征的研究范式产生了不满,而且也使原来跟在美国学者后面的第二和第三世界的学者疑虑重重,他们开始领悟到连自己的社会都不能充分说明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当然不能用于说明美国以外的社会,使他们开始投身于本土化运动,立志发展自己的社会心理学。
(3)民族自尊心及由此而来的对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不满,同样是本土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原因之一。E.西尔斯提出,本土化运动兴起部分源于处于世界学术边陲地带的知识分子由于得不到学术核心地带的重视而产生的不满。这对于守着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更是难以心平气和地接受的事实。所以叶启政说,“但就民族感情与自尊的立场来看,中国社会学所具有的‘移植’和‘加工’性格就是难以接受的。”不过,同样应该承认,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的这场本土化运动在相当程度上缺乏自觉性,缺乏深厚的理论准备和必备的物质条件与技术手段,也缺乏对世界主流社会心理学的充分了解、吸收和批判。在某种程度上,这场本土化运动是由相当超前的港台地区的社会心理学引发的。换句话说,它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内源性的。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这场学术运动的某些肤浅和偏颇。
3.2祖国大陆的社会心理学本土化
下一篇:宽恕心理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