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宽恕心理学研究综述

2013-01-10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宽恕心理学研究综述

品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开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形成了系统理论和研究热潮。此后,该领域各方面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表现之一是其研究主题从公正到关爱、宽恕的发展。自八十年代末开始,一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视角投向宽恕,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还成立了以恩里特为首的人类发展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了宽恕的道德发展问题。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宽恕的内涵界定、类型、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及测验与评价等方面予以诠释。

1.宽恕的内涵及定义

宽恕作为9O年代出现的道德心理学研究新主题,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其内涵也是多方面的。从经验的角度,对宽恕的界定是:受另一个人严重伤害的个体通常会与这个人抗争。宽恕就是个体停止对这种人的抗争,并无条法是带有普遍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相信谁也不会认为“冰融化后是水。”很艺术。“冰融化后是春天!”却不同,这句话中就有了人的感情因素在里面,这一感情是由主体对与春天(价值理想)的向往而造成的,从一定层面上满足了受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因此会有人认为“冰融化后足春天!”很艺术大家都知道,艺术家是有着特殊性的,就是除了他的专业训练以外,他也有比一般人更博大的胸怀,更深入底蕴的观察力,更敏锐的感受力和把握、记忆形象的能力。由于艺术家有超乎寻常的感受力,他对于这些具有正的或负的价值属性的感性事物的感性体验,往往十分地超乎常人,当强烈的感情鼓荡与胸中,有不吐不可遏止之感,于是形之于舞咏,诉之于笔墨。如颜真卿写的《祭侄文稿》,这是他为追祭以身殉国的侄子所写的一篇祭文,就从他写错又的那些笔画上都可以看出他当时对于亲人的悲痛哀思,对奸臣的愤慨怒斥之情。真正的艺术作品就是这样产生的,而且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它显然不同于对客观事物的单纯的冷冰冰的认识。冼星海回忆他在巴黎学习音乐期问创作《风》的创作动机时讲到,那段时阆生活非常贫困,住在一问门窗破旧的小房予里,寒夜奇冷无比,难以如眠,只得点灯写作。他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写到:“我伤心极了,我打着颤听寒风打着墙壁,穿过门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酸、不幸,都汹涌而来,我不能自己,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这是作曲家的感情就是升华到作品的典型例证。1755年,李自从秋浦前往泾县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写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显然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而非所谓的对客观世界阿认识。因为作者并没有去测量桃花潭的深度是否有千尺,也无法把它和汪伦的感情作比较。作者只是想把自己和汪伦的感情通过这种感性的形象表达出来而已。为此,我们可以从价值一感情的角度对艺术的本质作一个概括: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中的正、负价值事物的真、善、美、益或假、恶、丑、害的感情体验和价值理想的升华与结晶,并以艺术的形式将这种体验和理想传达给岂术受众。件的把对方作为人来认同和接纳。也有从宽恕的特点这一角度来阐明宽恕的。其特点是:宽恕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在造成持续而严重的身心伤害之后,宽恕是个体的一种选择,而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宽恕需要时问,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宽恕并不以犯过者的悔过为必要条件:宽恕的对象即犯过者的过错并不一定是故意的;宽恕受内外因素影响,如伤害的严重程度,原来的人际关系状况,宽恕者的心理素质等;宽恕最终会使双方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另一角度是从知、情、行三方面心理结构来对宽恕予以界定。认知方面:宽恕时一个人就不再有报复性的谴责和念头,进而可能出现尊重对方,良好祝愿之类的积极性思维活动。情感方面:内心消极情绪逐渐淡化,体验到对立情绪在慢慢缓解,最终为中性情绪甚至可能被积极情感所取代。行为方面:一个人会不再去做出报复行动,并可能表现出原意与对方共同参与某些活动。综合以上各方面,心理学文献一般将宽恕定义为:宽恕涉及到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的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 。

2.宽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宽恕的国外研究。心理学关于宽恕的研究早就开始了,但是对其独立进行研究是在2O世纪9O年代,心理学家在研究道德公正和仁慈的时候,发现宽恕是仁慈的一个主要成分。麦卡夫等人曾把宽恕的研究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O世纪8O年代之前,包括一些涉及宽恕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第二个时期是从20世纪8O年代到现在,出现了更多有关宽恕的系统化研究。笔者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国外关于宽恕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而过去我们的艺术理论界却把艺术的本质作为一种认识论,其要点有:第一,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二,这种反映就是认识、就是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第三,艺术用形象的方式认识或日“掌握”世界:第四,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的认识。这些话很符合传统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听起来也很雄辩;但是却经不起深度的分析。其致命的弱点是:似乎人类与现实世界只有认识关系,而没有其他关系,例如价值关系等,艺术只能属于认识范畴而不可能属于其他领域。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之前尴尬局面也没少出,如:面对二胡曲《病中吟》、钢琴曲《月光奏鸣曲》、王羲之的《兰亭序》等等作品,究竟这些作品向我们提供可关于客观世界的哪些知识?告诉了我们关于客观世界的哪些本质和规律?恐怕谁也无法回答,甚至是有点荒唐的。其实,通过我们大量的分析后认为艺术是可以属于“价值~情感”领域的,也应当属于“价值一情感”领域。同时,我们并没有回避“认识”问题,也没有忽略“认识”的作用。我们认为,认识在艺术中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艺术创作、欣赏和评价部离不开认识,没有认识作为先导,没有认识的桥梁和中介作用,艺术创作、欣赏和评价都无从谈起,但却不能把艺术归结为一种认知形式。

总之,无论是艺术家的体验社会生活,还是艺术接受者的欣赏艺术作品,都离不开认识,因为没有认识作为桥梁和中介,对于价值物连起码的感知都没有,也不可能产生对价值物的感情反应和感情体验。但是却不能便把艺术创作和欣赏仅仅归结为认识,更重要的是不能把它看作认识过程。无论是艺术家接受客观世界的价值物的刺激,还是艺术接受者欣赏作品,其主要居中心地位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是感情反应和感情体验,而不是认识论中所讲的那种认识,艺术应当属于价值一情感领域。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