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曲解形成的心理根源探索

2013-01-10

例2 ?? ( 一位汽车司机因以一百公里的时速行驶而被警察拦住罚款。)

司机: 请问按多大速度行车应该罚款?

警察: 凡车速超过一小时八十公里的, 都该罚款。

司机: 可我刚刚开车半小时, 行程也不过五十公里啊。

司机故意把时速这一特定的概念进行曲解, 企图借此获得幽默效果, 逃避或减轻处罚。但在这里,幽默应是向对方表达愿意认错和受罚的诚恳态度, 而不是给人强词夺理、耍贫嘴的信息, 这样反而会达不到交际目的。以上所述说明, 在现实的言语理解中,已有的语言规范、语用规则等都处于变动之中, 都可以随交际双方的心理而转移。

二、社会心理根源

何自然( 1988) 在谈到误解形成的根源时说过:

如果说话人所要表达的间接的#言外之力?? ( 用意) 与听话人所理解的不一致, 那很可能是话语中共知的语言信息不足, 或语境含糊引起的。有时, 说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等方面的差异, 或说话人出自礼貌, 言不由衷, 也会产生上述的说话人用意和听话人理解不一致的情形。这一见解虽然是针对误解而谈, 但对于我们分析曲解形成的根源时同样有用。赵毅( 1995) 、蒋晓莉( 1996) 等也在分析误解形成的根源时谈到社会理解心理或社会心理根源, 但论述都比较简略, 宗世海( 2000) 在他们的基础上对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 这对于我们研究曲解形成的心理根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个体生活在如下的社会生活条件并受其影响和塑造: 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规范、经济状况、风俗和民俗、民族、职业、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农村和城市、社会团体、两性集体等, 从而使个体不断地接受社会化。这一定义告诉我们, 社会心理的主体是个体或若干个体, 其产生的来源和动力是各种社会生活条件, 这就使我们在认识社会心理时有一个范围和依据, 不至于把一切人的一切心理都当成社会心理, 也不会把社会生活条件当成社会心理。据此, 我们可以把 社会心理! 重新定义为 指个人或群体因受社会因素影响而产生和拥有的心理, 其中最主要的社会因素如: 政治法律制度、民族、信仰与价值观、社会地位、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

在言语交际中, 导致人们曲解的社会心理根源主要是个体在社会因素作用下的心理, 特别是那些由社会地位因素导致的心理。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 自我价值观心理

自我价值观心理指根据听话人自己的价值判断理解话语, 主要是把对方话语中的贬义词语或无礼的话语曲解为褒义词语或中性词语的心理。

例3 有一次, 一位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 你们走的路为什么叫马路?周总理诙谐地说: 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列主义的道路, 简称马路。

这个记者的问话, 看似简单, 实则别有用心, 周总理巧妙的回答, 把 马路一词做出创新性的曲解, 既讥讽了对方, 又阐明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 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

2. 自我防卫心理

主要表现为由于戒备、忌讳或自以为处于劣势地位等原因把贬抑自己、对自己不利或有害的话进行曲解的心理。

例4( 擦完皮鞋后, 顾客认为鞋子擦的不够干净,便站起来对擦鞋匠气愤地喊道。)

顾客: 从头擦起!

擦鞋匠: 先生, 我太矮, 够不到。

这里, 顾客要求擦鞋匠重新擦鞋, 而擦鞋匠利用头这个词的多义性故意曲解顾客的话语从头擦起为从 ( 顾客的) 头部开始擦! 。利用曲解, 社会地位处于较低一方的擦鞋匠间接地拒绝了顾客的无礼要求, 维护了自己的利益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