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探析

2013-01-08

7.1感情纠葛。在校大学生与异性、与同学、与父母、与老师的关系不协调也会引起内心苦闷。一些学生对恋爱期间出现的矛盾不能正确对待,更不能承受失恋的打击,甚而导致自伤或他伤。有的学生价值观不一致,互相竞争而瞧不起,甚至两败俱伤,心情郁闷。一些学生与父母不能和谐相处,特别是单亲家庭,由于缺乏爱,心理孤独、自卑。一些学生内向、自尊、敏感、好强,遇到老师不能理解自己,不去主动沟通,长此以往,内心抑郁。

8.1网络迷恋。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拓展人际、休闲娱乐、交朋识友的重要渠道,他们的心理与行为深深打上网络的烙印。与此同时,因迷恋网络而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出现人际关系淡漠、交际范围变小、社会适应性较差、日常时间管理混乱,在学业及个人问题上存在障碍。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对策

作为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应采取必要措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管理。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由心理危机预防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心理危机预后系统构成。

(一)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系统

心理危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上,预防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防治危机的形成。

1. 设立心理教育专门课程。大学生不仅是一个有血肉、有生命、有大脑和有完整生理活动的群体,而且还是一个有意识、有思想、有情感和有各种心理活动的群体。所以,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也同其生理活动一样,必然会反映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因此,必须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进行面向群体学生的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若等到学生的心理危机发生了,才进行预警和干预,不仅人才有损失,而且人财物浪费严重,其结果可想而知。群体学生包括入学新生、贫困生、优秀生、毕业生、女大学生等,这些群体往往更容易出现焦虑、自卑、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2. 举办全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讲座,展示学校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和特有的人文底蕴,为更多的同学搭建一个提高心理品质的平台。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无论校领导、教师、行政人员,还是教辅人员、外聘教师,无论是班主任、任科老师、还是辅导员、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者,都要以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

3. 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创设具有安全的、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形成具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与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有着极为直接和密切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学校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紧张、压抑、沮丧的,那么他就必然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危机;反之,如果学校生活的体验是轻松、乐观、积极的,那么他的心理状态就会倾向于积极良好,即使遇到心理问题和障碍,也能够得到解决。

(二)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心理危机预警是通过心理普查、来访者咨询记录等,分析预警指标,从而获取预警信息,做出评估,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各种心理危机的理念与意识,适时克服心理障碍,最终在危机中获得成长,从而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主要的工作有:

1. 确定预警对象和范围。利用校园信息反馈系统对新生作心理测试进行心理普查,通过学生主动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或由舍长、班长、朋友或老师介绍到中心;通过校园心理健康网络来访的学生。及时发现和识别大学生各种潜在和现实的危机因素,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排查对象、定期分析、重点帮助,明确预警对象和范围。

2. 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变化。继续观察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和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学生骨干、班级心育委员、宿舍长及时把握已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情况,尤其对贫困生、恋爱生、毕业生、优秀生、女大学生和个性有缺陷的学生不仅要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而且对危机原因、危机前兆及危机发生过程进行严格监测,建立学校与其家庭合作系统。

3. 进行预警信息评估。这是整个预警系统的关键,评估是否得当决定了危机的预告是否正确。通过了解学生在学校、班集、宿舍的认知态度、情绪情感体验、性格表现、行为方式等特点,掌握预警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对收集的预警信息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以确定是否进行危机预告,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有利信息、如何控制负面信息。

(三)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