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管理

2013-01-08

协调发展,首先是心理素质内涵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协调共进,协调发展。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积淀而成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各种心理素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作用,在心理素质管理中只注重一个或几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是不正确的,应促进心理素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以达到心理素质的优化和提高。其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的提升与辅导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提升是紧密联系的,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辅导员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辅导员要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扬长避短,发挥潜能,开发创造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就必须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整体素质。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创造性等。

2.2 心理补偿原则

生理素质缺陷可以补偿,心理素质缺陷同样可以通过补偿来调节。辅导员心理素质缺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因而补偿的内容也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情感补偿、体验补偿、人际交往补偿、意志力补偿、心理承受力补偿、心理活动导向补偿等。关注辅导员的心理状态,不仅要注重其外在行为的控制,更要关注其内在需要的满足。针对辅导员某些心理需要的缺失进行积极补偿是恢复其心理健康状态,矫正其心理问题行为的有效措施。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事无巨细,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加之晋级、待遇方面的不公,辅导员也有心理失衡的时候。当心理失去平衡之后,不仅会给人以不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而且也会使失衡者产生一种心理需要,那就是要迅速进行心理调节,使之平衡,摆脱失衡心态的阴影笼罩。心理补偿一方面能够提高心理能力,另一方面能够维护心理健康,因此心理补偿是获得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3 心理疏导原则

心理疏导就是疏通心理淤塞,使心理活动畅通无阻。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是培养辅导员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的保证。近几年,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的辅导员群体也面临着一些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加强心理疏导可以塑造辅导员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自觉把献身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目标。辅导员在现实生活中难免有解不开的结,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势必导致心情不愉快,性格不开朗,工作无效率。因此,高校管理层应注重对辅导员的心理疏导,促进辅导员良好心理素质的生成。

2.4 体验内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