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心身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因此,他们能够为此而努力,但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们长时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无法保证,饮食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生理的要求。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物质生活匮乏,两方面的因素使他们的身心受损。问题行为较多。特困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综合性问题,当多种因素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调查中发现,除人际交往问题之外,比较典型的问题还有学习失败、出走、旷课、偷窃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存在经济困难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偏高。
二. 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的原因分析
特困家庭学生身负经济、心理的双重负担,坚持学习和生活,付出了其他同学的几倍努力,充分表现了这类学生的独立性,成为高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对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呈现出来的种种特点,应当充分认识,积极寻求特困家庭学生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
特困家庭学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动态的群体,是心灵特别敏感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关爱又易于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如何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给他们的心灵撑起一片绿荫,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探索,细心的关爱和辛勤的浇灌。掌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做好调试工作,这是一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了解掌握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相关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相比较而言,在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比较明显。
1.对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特困家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受到了社会、学校的关注。但是,冷静思考我们发现,这种关注更多地是直接的经济方面的帮助,没有看到经济贫困对特困家庭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的影响,自然也就缺乏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
2.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由于特困家庭学生自身特殊的背景,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理问题并由此而影响到他们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成才等许多方面。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特困家庭学生的比例一般在5%~7%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然而,针对这样一个有着一定的共性、人数不少的群体,我们却很少有相应的系统教育措施。
3.助困与育人相脱节
高等院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了奖学金、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助学措施,力求解决特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然而,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有限,不能彻底解决特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还需要发挥特困家庭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即使得到一定程度的资助,也仍然不能解决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
4.缺乏管理上的协调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