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12-21

(一)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代社会竞争加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极为严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黄色书刊、色情网站、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都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动因。目前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苦闷和压力;父母关系的不和、离婚、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溺爱、过分严厉,都会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二)学校认识偏差

一些农村中小学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建立心理健康信箱、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有些学校,为应付检查,甚至弄虚作假,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学生本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有些是与遗传、体质、突发事件有关。大多数情况都是逐渐积累而成的。家里有心理障碍患者。或国产期大脑受过损伤、感染、孕妇营养不良、孩子出生时窒息缺氧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情况是孩子在社会适应或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的冲突和矛盾。由于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无法达到预定目的,使他们感到失望、悲观,心理受到严重挫折。

(四)师资力量薄弱,保障机制不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兴起,学校心理辅导更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较少,师资培训又跟不上,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学历较低,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小学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德育工作者、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对教育对象产生副作用。保障机制不完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编制、待遇、职称评聘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从而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三、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心理正常的学生为主,同时兼顾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遵循发展性原则,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力。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

学生的出生地、出生环境、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同,便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要灵活多变。不能千篇一律地搬用一种方法,用同一种语言来辅导学生,一定要因人而异。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区别于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目标、动力、方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观与良好的道德品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规范性要求,其方式是通过教诲与训练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其原动力来自于内部需求,其工作方式是助人自助。所以两者不能混同于一体。

(三)尊重学生,作好保密工作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要尊重,充满真诚、同情、爱心去倾听求询者的心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由于学生倾诉的内容往往会涉及到学生的隐私。为了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隐私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心理辅导员或教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没有征得学生的同意,不得向任何人泄露学生的隐私。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不允许他人查阅和借用。

四、构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