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2012-12-19

运动心理研究指出,焦虑作为中性物,对运动员可产生积极与消极的作用,关键在于怎样恰当地控制运动员的焦虑。运动员焦虑的来源主要有4点:对成功的恐惧、对伤病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社会反应的恐惧〔4〕。我们认为,后3项应是引起青少年运动员焦虑的主要原因。青少年运动员对伤病的恐惧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对失败的恐惧在其应激性生活事件中也有所反映,需要特别分析的是青少年运动员对社会反应的恐惧。青少年运动员对社会反应的恐惧来自于对别人期望和要求的认知,以及和别人比较的压力,也与基层体校培养体制现状相关。有研究表明,经费紧张、器材落后、训练手段不科学、文化培养水平低是当前基层体校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我国竞技体育“成材率”较低的主要原因〔5〕。运动员只有很少的机会进入高一级的运动队,大多数人离开体校后就直接走向社会,而体校又没有在此方面提供必要的就业教育与指导,这些因素使得很多青少年运动员感到前途难以预料,父母的过高期望、朋友和同伴(包括普通学校)已取得的好成绩,又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水平。当然,如果能够恰当地控制青少年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上面所提到的因素反而会促进他们训练的自觉性,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训练成绩。

实际上,决定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上述主要是基层体校这一主要的客观因素,而运动员本身的个性心理特征则是重要的主观因素。一般认为,较低的焦虑、较强的自信心、意志坚强、自觉、自律、稳定的竞争意识等是优秀运动员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这种因年龄的阶段性差异造成的心理状况使他们很难形成优秀运动员的心理水平,而每个运动员的性格、气质以及身体素质、运动水平、文化修养等又有不同,故而造成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也是多样的,必须针对个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且,不同因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在这种相互影响中最终形成运动员的综合心理特征。对躯体化、焦虑的个别分析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权宜,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存在着较为清晰的关于原因与结果的分析的。

3.2 青少年运动员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关系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身健康的关系自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研究指出,应激性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心身健康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事件的性质、强度和频度。本研究发现,反应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SCL—90总分与青少年运动员所感受到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总应激强度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36,P=0.000)。

3.2.2 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应激强度及其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运动员生活事件量表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频度最高的分别是“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和“与队友或好友发生纠纷”,各占87.7%;发生频度较高的事件依次是“被人误会或错怪(84.9%)”、“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84.6%)”、“当众丢面子(84%)”、“被盗或丢失东西(83.3%)”;“其他”事件发生的频度最低,只有34.9%。通过对各事件发生的频度进行性别间的比较发现:在性别间具有显著差异的事件中,除“与人打架”事件男青少年运动员显著高于女青少年运动员外,其余事件包括“被人误会或错怪”、“与队友发生纠纷”、“教练施加训练压力”、“训练负担重”、“与教练关系紧张”、“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本人患急重病”、“亲友患急重病或死亡”、“当众丢面子”、“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内部有矛盾”等事件女青少年运动员皆显著高于男青少年运动员,在部分事件的发生频度方面,男女性别间未见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印证了我们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性别间的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女青少年运动员在SCL—90九个因子上的分值均显著高于男性。就各事件的平均应激强度而言,“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SD:2.47±1.76)位于前列,向下依次是“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2. 03±1. 22)、“与队友或好友发生纠纷”(1.91±1.16)、“被人误会或错怪”(1.75±1.09)、“被盗或丢失东西”(1.75±1.18)。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事件发生的频度方面,还是在各事件的平均应激强度方面,“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和“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两项事件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应激刺激都相当强。我们认为,这主要与青少年运动员将“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作为谋求更好职业的动机有关。对教育动机的研究表明,谋求职业(要求能够得到与学习所达到的水平相应的地位和利益)与渴望学习两者或者同时起作用,或者交替起作用,而谋求职业所起的作用往往更大。在我国基层体校,接受运动训练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还主要是青少年运动员谋求更好职业的一种谋生手段。青少年运动员在向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如果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运动成绩不理想,则必然会增强其应激反应,加重其失败感,而运动员失败感的加重、对失败的恐惧又是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较高焦虑水平的一大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4.1 青少年运动员虽然尚未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学校管理部门、家长、教练员的足够重视,并将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训练计划之中。

4.2 青少年运动员SCL—90各因子发生频率除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三因子较低外,其它因子相对较高。从各组检出率结果来看,13岁以下组各因子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其它3组发生频率相对都很高,尤以躯体化、焦虑因子为甚。教练员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质,把握运动项目的前沿动态,运用科学方法指导训练,对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应改革竞赛制度,提高基层教练员待遇,避免因追求短期效应、金牌效应等影响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健康成长。

4.3 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中,“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与队友或好友发生纠纷”等事件无论在应激强度还是在发生频度方面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构成较强的应激刺激。

参考文献